实践的分野(3)

作者:李相德 更新时间:2011-02-26 15:4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本体;认识;方法。
【职称论文摘要】
马克思的实践是明确的,人类的生产条分缕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完全可以计算出来,只是后期马克思开始注意到科学的作用,恩格斯还撰写了自然辩证法,但对科学的认识都只停留在力学的阶段,充其量是加速生产发展的


  马克思的实践是明确的,人类的生产条分缕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完全可以计算出来,只是后期马克思开始注意到科学的作用,恩格斯还撰写了自然辩证法,但对科学的认识都只停留在力学的阶段,充其量是加速生产发展的工具——从而加速资本主义的灭亡。机械力学的特点也导引了历史实践结果的鲜明性,这种世界观,使共产主义社会近在咫尺。结语:马克思的实践论是时代的产物,但皮克林的实践论是否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现在的时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有待进一步深入讨论。
  
  三、方法论之途径比较
  
  “我们在这世界上如何行动”[22],皮克林认为应该掌握生成形而上学,从而想象这个世界,扩展我们的视野。那么如何掌握生成形而上学,领悟过程可类比“对一套简单的联合方程不断地进行迭代,这会让变量产生令人惊讶的复杂行为,这些行为显示了对初始条件的极其敏感性”[23],如此把握有助于理解生成。但同时,皮克林强调:“我无法让这些关键的术语弱耦合和强耦合更加精确,是因为我缺少一种关于聚合体的还原性普遍原理。但是我注意到它。实践中,并不难识别什么与什么弱或强耦合在一起。”[24]其实质,皮克林认为无非在实践中把握,没有固定方法,没有设定路线,可以定性而无法定量。是一种开放式终结的操作性“力量的舞蹈”[25]。
  皮克林还认为科学中的社会理论,将使自组织的科学系统更富有生气。
  可以这样结论皮克林科学实践的方法,“科学实践在于文化扩展,规训的人类力量和捕获的物质力量通过调整互动式地稳定化。他的科学实践是一个行动者网络,其中科学实践本质上是在机器、工具和概念结构、规训实践、社会行动者和他们关系等,这些异质性成分之间制造联系、联结和结盟。这些联系是由冲撞造成,而冲撞存在于真实时间的筑模过程中一种待发现的阻抗与适应的辩证法”[26]。“科学实践是筑模过程的核心”(1981,con-structing quarks),在筑模中被阻抗和逐渐适应,这就是皮克林方法论的核心。
  在方法论实质内容上,皮克林有与费耶阿本德近似同质的内容,但在态度上,皮克林不赞成费耶阿本德的虚无主义,皮克林反复强调自己:“关注的不是直接可观的社会因素,而是试图挖掘隐藏的社会结构。”[27] 这样,就使皮克林的阻抗有了主动的内容,摆脱了费耶阿本德颓废的动物式适应的哲学观。
  在现实的科学操作中,皮克林认为,尽管我们可以改变河流的流动,分割原子,拼接基因,“但是我们的努力并不能把这些物的本体论变成我们实施暴行的那个本体论。我还是坚持认为,物的现象性本质在阻抗中显示了自身,要取得科学实践中的成功,就需要适应阻抗”[28]。在密西西比河的治理中(参考文后注释),皮克林主张,作为众所周知的适应性生态管理的领域力图探索自然“想要”做什么——通过相对较小规模的操作性实验,比如实验当中从大坝倾斜而出的洪水以及对其顺流反弹的监控,来进一步反馈大河的治理。这里方法论思想的实质,除了强调实验的重要,更要紧的是按照自然的本性,顺应自然的本性,而不是野蛮地改造,强行改变自然本来的性质。
  在科学实践中,“任何人没有必要在关于知识世界的超然观察者之位置与参与知识世界的参与者之间进行选择”[29],在主体的位置上,皮克林认为,主体与仪器及其他要素是平权的、共享的,摈弃对象性关系,即使观察,也有通过光子的压力影响对象的科学例证,因此,在皮克林那里,主体这个词汇已经从他的字典里抠掉了。
  在探讨实践的方法同时,不能不时刻联系到理论(皮克林所抛弃的)。费尔巴哈说:“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30]费尔巴哈已经感觉到理论的局限,给理论指出了一个出口,而这个出口在马克思那里已经变成终极的出口。但同时马克思还要完善理论成真理,在马克思那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是前提、基础,同时,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把握二者,只能按照海德格尔与皮克林对话中所说,靠哲学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实践方法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人、对象及其结果都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和集团的利益和意志所影响转移的(是社会的集体合力的作用),实践过程主体和客体界限分明,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活动。客观的即是有规律的,因为人类的实践是有规律的,因此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的划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有着铁的必然性,既然是客观规律,那么就顺应其自然好了,非也,马克思重点强调实践又是能动的,主体的努力必不可少。两种实践,不管是马克思的生产实践还是皮克林的科学实践,都不是无为状态,都在寻找自然性,只不过皮克林否定预设而已。
  马克思实践中的人是社会的人,是在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网络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即实践历史是具体的、情境的,不是理论的,这点类似皮克林的科学实践。不同的是既定的网络不是平权的,地位决定了层次,划分为剥削和被剥削阶级,这样使实践的每一个人都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在实践规律中找到自己的事业和使命或者宿命。
  马克思的实践目标是可知的,而目标又是无限的,实践计划是明确的,而实践过程又是预测的,实践的内容是理论的,而检验理论又必须是直接现实的,马克思用最根本的辩证矛盾方法来处理如此重重的矛盾,矛盾处理的对子只有两方,两方中有重点,而忽视侧重点是不行的,实践的路径中有根本,而非根本是绝不能丢弃的,新旧事物构成对子,而新事物肯定能战胜旧事物,如果战胜不了,实践则是反复的,等等;皮克林用“实践的冲撞”来演绎科学及社会的发展,其中“阻抗和适应”类似马克思的矛盾学说,其内容辩证的味道也很浓,但皮克林实践的要素已经不是二体,而是杂合体的舞蹈,已不是经典力学所能解释。
  发达的工业社会把科学技术应用到极致,“科学家的机器对物质力量进行多种多样的捕获、引诱、调用、征募、记录或物化,驯服并驯化它,使之为我们服务”[31]。在残酷对待自然的同时,人类自身也在不断异化,“如果此在通过规训力量而受到促逼,被订造着去那么做,那么人自己不也就比自然更加原初地属于持存了吗?现在讲到的人力资源,诊所的病源,都为此提供了证据(Heidegger 1977a,17-18)。来看看如今的科学家是怎么工作的。标志现代科学的决定性阶段造就了一种别样的人。学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从事研究课题的研究者……而且,他们始终在行动着。他们在会议中磋商、收集资料,他们在契约中受制于出版商委托的任务。除了他们,出版商现在也决定着必须要写哪些书(Heidegger 1977b,125)。这不仅危害着人类与他们自身的关系,还危害着人类与一切存在者的关系……它把人们驱逐到那种实为一种定造的解蔽当中……人们不断地接近一种可能性的边缘,即,所追逐、推进的只不过是那些在订造中解蔽的东西,以此获得他们所有的衡量标准……当人只是持存的订造者,那么他们就走到了悬崖的边缘;也就是说,他们走到了一个自己也不得不将被当作持存物的地步 (Heidegger 1977a,26-27)”[32]。人等同于物,被物奴役,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必然王国,在马克思的物概念,除了自然,还有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科学工业,到现代社会,科技的力量日益强大,主仆关系开始颠倒,工具客体渗透进世界观,人类沦落为持存物,马克思所预见和痛斥的与皮克林其实殊途同归,马克思的自由王国——人的全面解放,与皮克林的追求有着同样的内涵,依然是当代哲学家痛苦思索的终极命题,至少在口号上如此。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