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分野(2)

作者:李相德 更新时间:2011-02-26 15:4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本体;认识;方法。
【职称论文摘要】
皮克林实践的构成是平权的、科学技术杂合人和物的共合体,它的状态是运动的冲撞的,是一种力量的舞蹈。皮克林认为:一个全面的突现的后人类主义想象,即把冲撞式的人类实践看作是发生在某一世界(该世界本身也是个


  皮克林实践的构成是平权的、科学技术杂合人和物的共合体,它的状态是运动的“冲撞”的,是“一种力量的舞蹈”。皮克林认为:“一个全面的突现的后人类主义想象,即把冲撞式的人类实践看作是发生在某一世界(该世界本身也是个冲撞式的地方)的某一角落。在这种想象中,一切都变得与其他东西有关系,没有什么是固定的。这是一幅好的思考画面——像希娃女神般进行一种力量的舞蹈……”[14] “冲撞准确地捕捉到了一种科学的本质,即,作为文化和实践的科学,作为一种开放领域的科学,这是一个物质的、文化的、概念实体的领域,这些实体通过阻抗和适应的舞蹈被非同寻常地连接起来,并作为一个知识和机器的多产的创造者维持和拓展它自己(科学)。”[15]
  皮克林的杂合体实践与马克思的生产实践,都赋予了运动的职能,但运动的动力或决定因素彼此却不一样,皮克林否定外力作用或单一因素作用,建议用生成和连续的观点来看待实践。在《作为炼金术的科学》一文中,皮克林影射了马克思的决定论,仔细注意下文中黑体字。“从外部和社会来说,在于生产、战争等;从内部来讲,则在于新的主体立场的体验,包括大众消费者。这和我在一开始就提到的传统决定论形成的对比是:技术决定论让我们相信科学技术是从外层空间发送到地球的;而相反,社会决定论则是把所有事情都归功于我们人,归功于理性、阶级斗争或是别的什么。这些决定论者的简化做法所造成的模糊不清,远远胜过他们所能揭示的内容。我们需要考虑人与物的相互生成和相互定义,而不是对其忽视或把将其扫进学术的地毯之下”[16]。而事实上,皮克林的学说才真正构成了学术地毯,在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理论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要建立一个新社会,必须寻找改变社会的决定力量,而这些力量的寻找又必须符合理性,符合天地的自然性,因此根本的物质世界观就废除了神学的统治,一元的划分也顺应了当时的学术潮流,辩证法的运用则解决了学术的动力,把矛盾学说移植进社会,极其恰当地推出物质生产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关系,二者的对立运动构成人类最基本的实践—生产实践,马克思断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连一个星期都持续不了。如此光辉的论断,无人能质疑,因此,决定社会的工业生产和工人则成为变革这个社会的决定力量,再通过阶级斗争完全可以实现目标。在19世纪的语境中,马克思的理论不完全是学术的,现实的部分倒与皮克林的实践动力殊途同归。马克思需要特殊语境中的实践的特殊规律,皮克林只是总结实践的一般规律,马克思理论在以人为核心的政治目标下努力探求自然的理据,以至于在论证中“见物不见人”,皮克林在科学的冲撞中思辨,以至于时常迷失自我,马克思倡导的实践席卷起整个世界斗争的狂潮,催生了地球一半的新国家,皮克林在晦涩和矛盾的操作性实践表述中所产生的智慧光芒也时时令人叹为观止。因此,从不同角度来透视,都有启发的部分。
相异的地方可以用不同的语境来解释。即使跨时代,同质的因素也一样存在。如关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在实践中的地位,皮克林不得不从马克思那里汲取营养。“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格言开始讨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这句格言在两方面吸引着我。首先,提到生产,就使人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当然还有其他的)关于物质行动者的图像——蒸汽机、充满机器的工厂,从原材料到成品,所有这些都为了在物质世界中实现转换而行动着。虽然马克思所指涉的是技术,但从科学论的角度得到的一个信息是,我们也应该在这个操作性用语中来考虑科学,而不是深陷于科学的表征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与物质世界各种力量的较量(存在于仪器、话语权、装置等领域)是构成科学活动这一整体所必需的。第二,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一种人与物之间构成的相互联系。在生产中,我们在制造物的同时,物也造就了我们。这是我要花不少工夫进行论述的观点。再回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的事件是社会性地构成的。随后科学论最重要的发展也已经认识到了这种互动,即人同样也是由科学和技术构成的这一事实”[17]。皮克林进一步解释到:“我同样也说过,人类力量和物质力量以一种互动、自发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界定和支撑着对方(Pickering 1995,17)。我还说过,一种构成性的相互交织出现于物质力量和人类力量之间(Pickering 1995,15),并且世界以我们建造它的同一方式建造了我们(Pickering 1995,26)。”[18]这里涉及到主体与客体的共生,不仅存在,还生成,“任何人没有必要在关于知识世界的超然观察者之位置与参与知识世界的参与者之间进行选择”[19]。人类与非人类相互缠绕地进化。这种进化不仅仅“通过竞争进行自然选择”(达尔文应有之意),而且自己内部也在自组织,超循环。
  宇宙是有限的,人的认识也充满局限,在认识的实践过程中,皮克林主张,不必装着预先知道结果。皮克林称之为在爱丁堡科学论中心学到的一件重要的东西——他们称之为“有限论”[20]。人类科学已经使人类能够遨游太空,深入海洋,但从实践的角度,我们在利用一切技术物进行操作的时候,我们是否深谙技术物之道,在操作的过程,我们从来没有揭示该技术物内在的原理,并非说我们从此应该学习其原理,而是人类知识累积的局限使然,这是认识论的死角。皮克林没有提出解决之道。东南大学吕乃基教授提出量子阶梯的概念,试图从理论上解决累积性局限,有三点:打包、移植、知识下放。此处不再赘述。
  马克思的认识实践是无限的,马克思认为通过能动的螺旋式上升和辩证否定能够使认识不断更新,不断提升高度,在马克思的认识论实践中,充满无畏,展示人定胜天的勇气,这同时也反证了科学认识中人文因素的渗入冲撞对结果的作用。
  皮克林的实践是过程的实践,在永远的时间之矢上前进,“任何人都不能提前知道它们最终将是什么”[21],即实践的不确定性,来源于现代科学的复杂性。实践的复杂性已经使经典的语言开始望而却步,“语言停止的时候,哲学才开始”(转引自李曙华讨论会上的发言,原语自维特根斯坦)、“计划停止于开始”(本人首创)等语都极端化地反映人与物错综的关系,更有甚者,“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竟被“人一次也踏不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所替代,而且具有科学的例证。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