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的本质定位(4)

作者:胡建 更新时间:2011-07-19 10:0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生态社会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
【职称论文摘要】
据此,生态社会主义根据自己的学理提出,既然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存模式,那么,克服生态危机的对策就应该是:人类摆脱资本主义的生存模式而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对于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模式,学者


  据此,“生态社会主义”根据自己的学理提出,既然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存模式,那么,克服生态危机的对策就应该是:人类摆脱资本主义的生存模式而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对于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模式,学者们具有见仁见智的不同解读;对此概而述之,大致为,在生态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需要发展生产力和增长经济,只是这种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方面“必须是一个理性的、为了每个人的平等利益的有计划发展。因而,它将是有利于生态的,……这种社会主义的发展可以是绿色的,它建立在对每个人的物质需要的自然限制这一准则基础上。因此,他们是在自然能力的宽泛限制范围内可以满足的需要。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人们持续地把他们的需要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但不一定违反这个准则。另一方面,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尤其是穷人,而不是以生产甚至环境为本,应当强调满足基本需要和长期保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要人们回到前技术时代的穷乡僻壤的艰苦环境中,也不认为前技术时代实现了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更不认为商品和市场本身有什么邪恶,当然也没有必要取消它们,生态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是立足于人的需要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共进互补。而在生态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其价值指向:摆脱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生存合理性与生态合理性的相互矛盾,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生存模式。在这个意义上,生态社会主义应该是经济、社会与生态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它具体表现为:在社会生产方面,生态社会主义要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采用混合性经济模式,实行科技合理性使用与经济适度性增长,使生产目的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满足人们的良性生活需求与生态标准,借此克服异化生产。在社会生活方面,生态社会主义通过劳动群众参与生产决策等方式,使人们在劳动中不仅能探索自然规律、发展自由个性,也会努力提高社会公共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使人们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以异化消费为核心的生活模式而改择以自由劳动为主旨的生活模式。在文化意识方面,生态社会主义要求人们摒弃资本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增强集体意识,培育“人类”责任感,建立以健康、多样、丰富的文化需要为目的的新社会价值认同系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总之,生态社会主义的特性正如佩珀所指出的:生态社会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并不蕴含着一个专横的主仆关系,事实上给予人类在追求合法需要过程中明智地改变自然能力的一种技巧和才智。”。
  综上所述,“生态中心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质底差异乃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这具体表现为:第一,在生态危机的成因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正是建立在现代主体性哲学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造成了人类和自然之间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关系,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据此,它要求解构人的主体性。而“生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主体性地位,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在生态危机的本质界定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正是现代的理性主义导致了生态伦理异化,诞生了反生态的科学技术,这是生态危机的本质,据此,它对科技发展取敌视态度。而“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的生存模式。因此,人类不应反对科技进步,只应批判科技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非理性运用及其造成的异化生存模式。第三,在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上,“生态中心主义”反对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模式,要求根据“生物圈平等主义”来使人类回到前现代的服从自然的生活模式。而“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以克服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发展生产力和增长经济,只是这种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必须是一个理性的、为了每个人的平等利益的有计划发展。因而,它将是有利于生态的。”依据以上学理,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所需吸收的主要文化素养应是“生态社会主义”,而非“生态中心主义”。
  
  注释:
  ①④⑤⑦⒁⒄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354、340、133、336~337、3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③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⑥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⑧奥康纳:《自然的理由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3~504页。
  ⑨⑩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213页。
  ⑧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⑿C.希尔贝克等编:《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⒀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新进展:评价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137页。
  ⒂约翰,贝垃来,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⒃转引自吕虹《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嬗变及其意义》,载于《理论学刊》20lO年第11期。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