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产业政策路径探索

作者:伍华佳 更新时间:2010-10-29 10:2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产业政策
【职称论文摘要】
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今后在使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过程中不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而且探索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发展的路径,必须以产业结构、

 一、低碳经济与中国的战略目标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放、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该报告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应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二是在资源环境绩效的前提下,抓住战略机遇期,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业化任务;三是选择重点行业特别是清洁煤发电和煤炭多联产等,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规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该报告还指出,我国应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报告预计,如果我国采取较为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并且在有效的国际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下,我国碳排放可争取在2030年到2040年达到顶点,之后进入稳定和下降期。
  到2050年,我国GDP的CO2排放强度将比2000年下降80%以上,达到0.12kg-c/美元,相当于OECD2000年的水平(见表1)。届时我国人均GDP大体与发达国家1970年左右的水平相当,而GDP的CO2排放强度仅为OECD1971年平均水平的55%。因此,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相比,能够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实现现代化目标,从而为减缓CO2排放做出贡献何建坤、 刘滨:《我国减缓碳排放的近期形势与远期趋势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6期。。
  
  二、我国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困境
  
  1.我国高碳产业现状分析
  所谓高碳产业即高耗能、高排碳量的产业。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时期,高耗能、高排碳量的重化工业在我国仍处于主要地位,而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为70%,煤炭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95%以上,由此带来了我国高碳产业碳排放居高不下的现状,为了更进一步解析我国高碳产业的耗能及碳排放,本文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1-2008)中的相关数据,测算了全国工业分行业的碳排放量及我国工业分行业的煤炭消费量。
  由表2、表3分析可知,我国工业行业中,就2007年数据来看,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采掘业等,碳排放量最小的行业依次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
  从时间层面上看,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量2007年比2000年增长最快的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供应业,增长率达到630%,其次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增长了628%,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了271%。
   由表4、表5可知,我国近年来煤炭消费量最大的行业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采掘业及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煤炭消费量最低的行业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及医药制造业等。这些行业基本上与上述行业排碳量最大与最小行业可以相对应。这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碳排放量也出现了很大的增加,使得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这对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我国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困境分析
  因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时期,重化工业的发展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我国持续数十年高能耗型经济增长模式已遇瓶颈之殇,其瓶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导致的高消耗和高排放。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长期以来经济粗放式发展的惯性,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又加之中国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这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测算,2005-2030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分别增长3.3%和2.5%,能源相关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3.2%和2.5%。
  (2)“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中国工业资源禀赋产生的高排放强度。在中国,电力行业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同时,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得多,所以较高的排放强度则成为中国能源的主要特征。
  (3)中国低端产业和贸易结构引起的转移排放。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出口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商品。中国还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重化工业的转移,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能源并产生排放。据有关机构估计,2004年中国国内出口商品生产蕴含的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6亿吨,占中国排放总量的34%。
  (4)中国工业受到能源技术与设施锁定效应的危险。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做出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目前,中国正面临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据有关机构估计,在参考情景下,中国在2006-2030年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3.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约为2.8万亿美元。如果不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这些能源设施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将在其长达15-50年的使用周期内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不利影响。
  (5)中国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导致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