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小说对秋千意象的解构与还原

作者:唐彦临 更新时间:2013-03-28 21:4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秋千 古代小说 意象
【职称论文摘要】
摘 要:在诗词中,秋千是美好青春生命的象征,因此诗词中描绘的秋千意象多与美人联系在一起,表现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但当秋千进入到世俗文化的代表——小说的书写中,则不仅还原了秋千在民间存在的本来样态,并且随着封建礼教观念的渗入,被不断丑化

秋千这种游艺民俗活动事项在中国曾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直到今天仍然在某些偏远地区定期进行,作为民间世俗活动,它曾进入到诗词的书写中,并在被反复吟咏的过程中不断美化。由于这一民俗活动发生于寒食清明,参与者又多为女性,在诗词中最终形成了秋千美人的特定摹写方式,作为一种充满意味的形式,浸透了诗人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然而随着封建礼教的不断渗透,世俗文化的代表——小说不断突破诗词的理想化摹写,将之解构、颠覆,并最终完成了秋千活动的文学书写的还原。
  一、唐宋诗词中的秋千美人意象建构
  唐代的秋千游戏已发展为清明寒食期间的一项民俗活动,并且开展十分广泛,到了“万里秋千习俗同”① 的程度。《开元天宝遗事》曾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② 秋千凌风飞举,衣袂飘飘,如凭虚御风,契合了人们飞升天界的人间理想,难怪玄宗将之称为“半仙之戏”,这一称谓本身也预示着对秋千活动的理想化审美的开始。
  也是在唐代,秋千开始进入诗人的视野,在文学中被反复摹写。“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蒙蒙百花里,罗绮竞秋千”③ 描绘的是秋千活动发生的典型情境——在生意盎然的春天,一群艳妆丽服的女性竞相踏上秋千,展示她们轻盈的身体和灵活的技巧。这里的秋千既是一个时间概念(春天,清明),又是一个空间存在(青春女性),还是一个情感界定(快乐,活力)。作为封建时代女性少数的被允许参与的活动项目,秋千游戏赋予平素生活枯燥乏味的女性难以言喻的刺激与激情。身体的轻盈与灵活让她们充分感知自身的生命力,获得对身体前所未有的认知。如同杜丽娘在一次游园之后发现自己的青春生命之美一样,荡秋千的过程也往往让青春女性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力,在这个一年一度的节日中,她们尽情展示着超群的技艺,也在展示自己充满活力的生命。如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第十六:
  何处深春好,春深幼女家。双鬟梳顶髻,两面绣裙花。
  妆坏频临镜,身轻不占车。秋千争次第,牵拽彩绳斜。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唐诗宋词中的秋千意象,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的历史趋势:秋千与女性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女性从最初蹴踏于秋千之上,展现活力与竞争;到倚靠着秋千,体味相思无奈的情绪;到最后只写秋千与庭院,把女性形象完全放置在诗人与读者的想象之中。这种变化的趋势无疑缘起于对女性之美的认识的转变,缘起于封建礼教对妇女行为规范要求的逐渐严格。封建礼教对女性的一举一动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女性“少令出户,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行则行莫回头,坐莫动膝,立莫摇裙。说则语莫掀唇,喜莫大笑,怒莫高声”④,始终要保持端庄的体态和言行。女性在秋千游戏中的相互竞争,也违背了“女以弱为美”“清静自守,无好戏笑”⑤ 的传统伦理道德要求,总之女性要收束自己的天然性情,遵循一系列的女性行为规范,因为以“德本位”的儒家传统文化视角来看,女性的外在动作与内在品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一致性,尽情释放身体运动的欲望,即使是为了强身健体,也是会被普遍的社会价值观所鄙弃的。
  唐代中后期到宋代,是一个封建伦理教化越来越严格的时代。其观念无论对女性本身还是对参与文学书写的文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女性的行动与文人的书写成为双向运动的两极,建构出一个既无损于女性端庄的德行,又表达文人生活情趣的秋千书写范式:或者女性倚靠着秋千表现出柔弱的女性之美,或者用院墙的阻隔来阻挡人们的视线,或者仅用空旷庭院中的秋千来暗示曾有过的秋千游戏。几种书写范式的共同效果是:疏离了女性蹴踏于秋千之上的笑靥如花、身躯摇荡、彩带翩飞的场面,而将其移入想象之中。如:
  余寒犹掩翠户,梁燕乍归,芳信未端的。浅薄东风,莫因循、轻把杏钿狼藉。尘侵锦瑟。残日绿窗春梦窄。睡起折花无意绪,斜倚秋千立。(周密 《解语花》)
  麦野青深,桃溪红暗,浪游何处芳园。清明初过,门巷霭晴烟。柳外池塘绿遍,溪流细、终日溅溅。东风软,谁家儿女,墙里送秋千。(王之道 《满庭芳》)
  秋千宅院悄悄。又是清明过了。燕蝶轻狂,柳丝撩乱,春心多少。(欧阳修 《洞天春》)
  这几种书写范式既不触犯封建伦理的道德要求,又引人在想象中造境,满足了诗歌含蓄蕴藉的审美要求,通过对早期秋千书写的矫正与重塑,最终完成了秋千美人意象的建构,使之凝固成女性青春之美的象征。
  二、明代小说对诗词中秋千意象的继承与解构
  在明清小说中,秋千同样作为一个意象被书写,只是其意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诗化的空间跌落回人世,诗意的层面逐渐剥落,是小说对秋千意象处理的最突出的特征。它往往着眼于女性生存状态的暗示,或者采用反讽的手法,以表达作者的是非褒贬。
  当然,一些小说对秋千的描写首先承袭了诗词中常见的意味、意境。如明初李昌祺的笔记小说《秋千会记》记载了元代蒙古族青年拜住因秋千戏而择偶的故事:
  每年春,宣徽诸妹、诸女,邀院判、经历宅眷,于园中设秋千之戏,盛陈饮宴,欢笑竟日。……自二月末至清明后方罢,谓之秋千会。适枢密同佥帖木尔不花子拜住过园外,闻笑声,于马上欠身望之,正见秋千竞蹴,欢哄方浓,潜于柳阴中窥之,睹诸女皆绝色,遂久不去,为阍者所觉,走报宣徽,索之,亡矣。拜住归,具白于母。母解意,乃遣媒于宣徽家求亲。宣徽曰:“得非窥墙儿乎?吾正择婿,可遣来一观,若果佳,则当许也。”媒归报,同佥饰拜住以往。宣徽见其美少年,心稍喜,但未知其才学,试之曰:“尔喜观秋千,以此为题,《菩萨蛮》为调,赋南词一阕,能乎?”拜住挥笔,以国字写之曰……宣徽喜曰:“得婿矣!”遂面许第三夫人女速哥失里为姻,且招夫人,并呼女出,与拜住相见。对比宋代李■的《对春二首》(其一):“半阴半晴恼乱我,不禁春意惟■春。黄莺丁宁舌初转,杨花轻盈来弄人。东家秋千多美女,舞腰娉婷衣金缕。彩索徘徊渐渐高,墙头见人羞欲住。柳下谁家薄媚郎,立马昂头不肯去。”可见《秋千会记》的情境设置完全承袭了诗词中的书写。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