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刚《异乡人》语境差解读

作者:陈近欢 更新时间:2013-03-30 20:1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异乡人》 不平衡 语境差 语境差审美
【职称论文摘要】
 摘 要:滕刚小说《异乡人》中,不仅作品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语境差,作品人物与读者、创作语境与读者之间也存在语境差。作者正是通过这些语境差,在各种语境的不平衡中表达了对人生活中悖论的思考与拒绝。

     在21世纪的首个十年里,滕刚的名字似乎是与微型小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致力于微型小说的创新,凭着一种对传统风格的反叛、新颖的叙述方式和幽默的语言,成了驰骋于当今微型小说界的一匹黑马,“是一位具有独特性格与富于时代感的作家”。《异乡人》名为长篇,实为多篇微型小说的连缀,但这些微篇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小说在貌似荒诞又偶然的叙事中塑造了一群鲜活生动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这些人、事、物常常处在一种动态的不平衡中,这些不平衡形成各种语境差,“从接受者的角度讲,正因为各语境因素之间的反差与错位尤为突出,因此也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并促其追问与深思,从而达到最佳的认知效果”。正是透过这些语境差,使读者在阅读中,看到了现实社会的阴阳百态。
  一、作品各要素间的不平衡
  文学作品需要读者,但这里所指的作品各要素不包括作者、读者等作品外部的要素,只涉及作品内部的各要素,它可以包括上下文、时间、空间、人物对象、情景、目的等,这其中有语言因素,也有非语言因素。
  1.空间语境差 小说以“异乡人终于来到酆城”为开端,随着他的来到,接踵而至的怪异现象也与他如影随形。他碰到了第一个难题:他想过马路,可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斑马线。这是酆城与异乡人城市的空间差异,也是马路上本该有斑马线而没有的空间差异。异乡人无法接受者突如其来的落差,因而他只好“一直走到天黑,没有找到斑马线……休息一会儿,继续向南走”。
  2.目的语境差 异乡人刚走到马路对面,便看见一支排得长长的队伍。他不知道为什么排队,他得到“一定是好事,不是好事怎么会排队”这样肯定的回答,于是他也成了“长龙”中的一员。他从中午排到晚上,他还是在原地,队伍还是那么长,问旁边的人排队是要做什么,可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你只管排队就是了,一定是好事”。最后异乡人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却发现身边已空无一人。
  酆城人为排队而排队,完全不知道为了什么,他们的目的已经失去了平衡——认为排队就是有好事,为排队而排队。同样,在《报警》一章中,酆城人为报警而报警,结果是报警器越先进,车越容易丢。
  3.对象语境差 在《投诉》一章中,充斥着各种对象的不平衡。异乡人初来乍到,不知就里,他想进店理发,可是理发店不给理发,只“洗头、按摩、推拿”;进茶楼,却必须“要一个小姐”,才可以送一杯茶;进饭店、进舞厅、进澡堂、进旅馆,异乡人都遇到了这种尴尬现象。这些地方挂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而在本地人眼中却是再平常也不过的事,甚至旅馆老板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你要一个小姐我们就让你住。你不要小姐,对不起,不能住”,“我们这里的旅馆只嫖宿,不住宿”。因此异乡人只有站在酆城的“传统”之外,悲哀地自言自语道:“我住哪里呢?”
  4.上下文语境差 在《严禁》一章中,异乡人望着宽敞明亮的街道惊讶万分、赞不绝口。
  梅湘亭说:“我们的马路是八车道的,比巴黎的马路宽。我们的路灯一万元一盏,比好莱坞的路灯亮。我们的街边花园是哥特式的,比伦敦的花园漂亮。”异乡人说:“美不胜收,美不胜收。”异乡人沿人行道向前走了五十米,见一个戴草帽的人正在路边的围墙上刷标语,走过去一看,“严禁随地大小便”,吓了一跳,转身问梅湘亭:“谁会随地大小便?”
  在这样一个美不胜收的都市里,异乡人居然看到戴草帽的人刷着“严禁随地大小便”的标语,这让他惊诧不已。其实,在异乡人“看夜景”的全过程中,这种惊诧伴其始终,最后他竟是“战战兢兢地向前去”了。
  5.情景语境差 异乡人需要乘公交车,在上车前:
  异乡人盯着那辆车看了半天,发现那辆车还在那个地方。异乡人觉得胸闷,他一边用手揉胸口,一边说:“我受不了了,我真的受不了了,它为什么开这么慢?”异乡人转身看身边的人,发现他们正在吃速效救心丸。
  上车后:
  一群人刚上车,车突然像离弦的箭飞起来,异乡人双手抓住吊环,身体几乎悬了空。异乡人大惊:“干什么?干什么?为什么开这么快?”
  ………
  异乡人的身体像荡秋千一样在车厢里荡来荡去。
  车里的人开始吃速效救心丸。
  本地人对这里的一切可谓是司空见惯了,他们知道车公交为什么慢,也知道公交车为什么快,因此他们都准备了“速效救心丸”。但问题是:乘公交车准备速效救心丸是正确的吗?他们从未思考。作者的这种写法,是情景间产生了巨大的语境不平衡。通过语境差的设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现象的批判。
  二、作品人物与读者的语境差
  异乡人初到酆城,对这里的一切都存在疑问,他非常迫切地寻求答案,而在小说中,异乡人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不知道”,而读者心里却看得明白。这样就产生“读者随着作者了解的信息是全面的,详细的,而对于作品人物来说,他们掌握的信息则不完全是这样的”的效果,即作品人物与读者处在不同的共知层面上。夏衍曾讨论过一个关于电影创作的话题:“一颗即将引爆的定时炸弹在桌下,而围坐着的人们正在打牌或者说笑话。这炸弹,是让银幕下的观众知道而桌上的人们不知道,还是让下面的群众和上面的人们都不知道。这两种叙事策略究竟哪一种更揪心也更具艺术效果呢?”“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应该设置读者与作品中人物不同的语境,还是应该设置相同的语境的问题。”小说《异乡人》的作者并没有给我们读者设下悬念,他“似乎故意要和欧·亨利式的结尾作对,极少追求‘命运的陡转’”。作品人物与读者存在语境差,从而很好地引起读者的深思。
  从异乡人初到酆城找不到斑马线,直至决定离开酆城汽车火车晚点,主人公与读者始终处在不同的共知层面上。他找不到斑马线,对此困惑不已,认为过马路必须要走斑马线,不然就是违法交通规则;去人才市场,看到最热门的职业竟是亲子鉴定师、私人侦探、医生保镖、陪聊人员、哭灵人,他对此战战兢兢;离开酆城时汽车火车晚点,他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主人公始终没有弄清楚这其中三昧,而只有读者心里明白:这些都不是他的错——酆城是一个大熔炉,它已经让所有的人见怪不怪、唯利是图、麻木不仁了。因而对于这里的一切不正常,酆城人都认为是正常,他们不问缘由,认为本就该如此,而瞪大了眼,将异乡人视为异物。 三、语境差审美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