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家河文化腹心地带考古学遗存看三苗文化的衰落

作者:王洪领 更新时间:2013-04-07 22:0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石家河文化;衰落;中原龙山文化;尧禹
【职称论文摘要】
石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于长江中游的考古学文化。本文主要依据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遗存,在已分期的基础上,重新把石家河文化早期晚段遗存分为前后两组,基本能够反映出石家河文化从繁荣到衰落的过程。同时结合文献,指出石家河文化衰落到衰亡的原因与尧、禹征伐三苗有关

  作者简介:王洪领(1986.9-),男,河南沈丘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与博物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石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于长江中游的考古学文化,其以巨大的城址、随葬品丰富的大墓,较为浓厚的宗教遗存,使其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独特且发展水平不亚于同时期其他文化的区域文化中心。已有考古发掘显示:石家河文化在经过早、中期繁荣之后,演变到石家河文化晚期,却突然衰落下来,甚至其后衰落不存在。关于该文化的衰落,目前学术界主要集中于两点,衰落的时间和原因探讨。前一点学术界比较认同: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其文化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肖家屋脊发掘者更是认为,肖家屋脊晚期遗存“与早期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别,与早期文化之间呈现出一种断层想象”。[1]但也有学者曾独到的认识到在石家河文化中期后段,石家河文化文化面貌已经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这一点我们赞成。对于第二点,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如中原文化南下[3]、生态危机[4]、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发展呆滞[5]等,对于研究石家河文化的衰落原因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新的研究成果,去进一步探讨石家河文化衰落的时间及其原因。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石家河文化分期
  石家河文化分布范围较广,北至汉水中游、丹江下游、南阳盆地、桐柏山、大别山一线,东至麻城、薪春、大冶、通城一线,南至洞庭湖南岸乃至湘中丘陵北部一带,西至大巴山、武陵山、巫山山脉一线均发现有石家河文化遗存,江汉平原中北部特别是石河镇石家河遗址群是其中心分布地带。[6]
  关于石家河文化的分期,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基础。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做的很多,如王劲[7]、李龙章[8]、何介钧[9]、张绪球[10]等先生都对该问题有深入的探讨,其中张绪球先生关于石家河文化三期说较有代表性,基本反映了石家河文化在该地区存在的各阶段。我们暂且沿用张续球先生关于石家河文化三期说,参照石家河文化中心区域邓家湾[11]、肖家屋脊等把石家河文化分为三期:
  早期:典型遗存为邓家湾一期;中期:分为两段,早段相当于邓家湾二期、肖家屋脊早期前段,七里河石家河一期晚段也归入该阶段。关于晚段遗存,可以细分为两组:第一组以肖家屋脊H161、H434为代表,七里河二期应归入该组,第二组以肖家屋脊H42、H43为代表,所谓七里河三房湾文化应该归入该组;晚期:主要为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晚期遗存。早中晚三期四段基本反映了石家河文化在腹心地区发展各个阶段。
  关于肖家屋脊石家河早期晚段遗存,其实发掘者在分期时已经注意两组之间的不同,在分期时有意将两者分开。查看灰坑登记表,我们发现其实两者差距还是能够分开的,现划分为早晚两组。
  在第一组,该组以H434、H161等为代表,其器型主要有高领罐、中口罐A、BI、CI型、缸、臼、钵AI、BI、擂钵AI、豆、斜腹杯、罐型鼎、盆形鼎、壶形器、碗等。该组继承了较多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早期早段器型,如高领罐、中口罐A型、缸、臼、斜腹杯、鼎、碗、壶形器等,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器型,如中口罐B、C型、钵、擂钵、广肩罐等。
  在第二组,以H42、H43为代表,原第一组较为常见器型数量已接近消失或器型没发生变化,如高领罐、碗、壶形器、盆形鼎、小鼎等几乎已经消失或者数量极少;缸、臼、罐形鼎、中口罐A型、斜腹杯等器型多无明显变化;原第一组新出现的器型变化较为明显,如中口罐B型、C型由第一组的鼓腹变成深弧腹,钵A型由深腹到浅腹,漏斗形擂钵由深盘口到浅盘口,另外该组还新出现了盘、高圈足杯、碟、三足杯等。
  另外,从陶质、陶色来看,两组遗存相差也较大,以H42、H43、H434、H161为例,虽两组单位均有泥质陶、夹砂陶,且均以泥质陶为主,但是在第一组夹砂陶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在第二组夹砂陶数量很少,泥质陶占有绝对的比例;在泥质陶中,第一组以黑、灰陶为主,红陶比较较少,到第二组,红陶的比例较多,且多于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另外在第一组还发现一定数量的夹炭陶,而第一组却没有发现。从纹饰来看,两者均有较多的篮纹,一定数量的方格纹,少量弦纹、绳纹、镂空、附加堆纹等,但是弦纹、附加堆纹等第一组数量稍多,且在第一组中没有戳印纹、刻花纹、红衣等装饰。
  二、从肖家屋脊遗址看石家河文化中期以来的变化
  肖家屋脊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西北约16公里处,南距石河镇0.5公里,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为深入了解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和谱系关系,以及探讨石家河遗址群的内涵及其在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于1987—1991年先后八次发掘肖家屋脊遗址。该遗址文化堆积厚薄不均,东周楚墓、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三种文化遗存顺次叠压,以石家河文化遗存最丰富,共发现石家河文化房址6座、灰坑499个、灰沟23条、井1口、路3条、窑2座、陶臼遗迹7处、水塘遗迹1处和109座墓葬等大量遗迹。肖家屋脊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早晚期遗存,基本反映出石家河文化在江汉平原从繁荣到不断衰落的全过程,对于它的研究,对于我们研究石家河文化的发展到衰亡的过程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早期遗存(相当于石家河文化中期),分前后两段。前段,其器型主要有高领罐、壶形器、盆、碗、豆、斜腹杯、高劝阻杯、小鼎、器盖、缸等,其他如罐型鼎、盆形鼎等数量较少。在邓家湾同时期遗存中,罐形鼎、盆形鼎较多,且罐形鼎、盆形鼎多为炊器,应是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对此,我们认为石家河文化盆形鼎、罐形鼎、小鼎、高领罐、壶形器、高圈足杯、缸、碗、豆、器盖等应该为石家河文化腹地其最主要的器型。检视该时期器型,其不仅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发现较多,即使是比其更早的屈家岭文化晚期也能到其渊源。

       到了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早期晚段(石家河文化中期晚段)第一组,其主要器型开始发生了变化,该时期器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部分原石家河文化比较常见的器型到了该阶段形制变化较为单一或数量很少,如碗、尊、高圈足杯、小鼎等。
  第二.部分原石家河文化较为常见器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高领罐,原报告分为三型,观察其变化,A型高领罐,早期多为宽凹沿,鼓腹,器身整体较高,到了晚段第一组,其多为直口,球腹,较为矮胖,另外B、C型高领罐也基本上略同该形制;红陶杯,数量较多,整体来看,该时期胎壁较厚,腹腔变小;盆形鼎,在早期上腹壁向外斜直,到该段折沿,上腹壁向外斜弧,下腹内折起棱;缸,原报告分为三型,其中Aa型缸数量较多,变化较为明显,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其多为宽沿外撇,上腹壁斜弧,下腹内折起棱,到了该时期宽沿外折,上腹斜直,下腹内折起棱。另外罐形鼎、豆、长颈罐、盆、臼等较早期都有较大的变化。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