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书写与《儒林外史》的经典化(4)

作者:秦军荣 更新时间:2015-01-20 19:5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中国文学史》;编撰史;《儒林外史》;经典化
【职称论文摘要】
三是继承了鲁迅关于《儒林外史》艺术特色的观点。以游国恩等人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为例,其第七章第三节为《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重点论及讽刺手法、语言特色、结构[24],可以视为是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相

      三是继承了鲁迅关于《儒林外史》艺术特色的观点。以游国恩等人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为例,其第七章第三节为“《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重点论及讽刺手法、语言特色、结构[24],可以视为是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相关描述话语的深入展开。这一点一直延续至今,比如章培恒和骆玉明主编、出版于1996年的《中国文学史》,在论及《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特征时,便引用了鲁迅的评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25]543
  四、1980年至今:《中国文学史》对
  《儒林外史》经典地位的巩固
  19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带来了文化形式的逐渐开放,特别是西方现代文论的大量涌入从根本上促进了中国文学研究的通变,关于“文学”的界定呈现出功利性与无功利性相调和的状态,以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为代表。文学的审美特性与意识形态性交织组合,既体现了对纯文学观念与文学自主性的一定程度的回归,同时也是对政党意识形态的必要妥协,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另外,叙事学、心理分析学、考古学、文化学等不同的知识介入中国文学史,形成新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铸就多元阐释局面,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对《儒林外史》的阐释上。《儒林外史》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史》都是以专门的章节解读《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这些文学史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集体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版)、章培恒与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初版)、郭预衡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为代表。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八编第一节为“吴敬梓与《儒林外史》”,从人性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儒林外史》的思想,认为“《儒林外史》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和它自身因此而丧失生机”[25]536,体现了一种深厚的人文精神。与此相似,郭预衡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第十章第三节亦指出《儒林外史》“真实地描绘了康雍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26]。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文化学视角切入,融合叙事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从长篇结构的新形式、叙事艺术的新特点、讽刺艺术的新成就等三个层面对《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进行了深入的阐释[27],给中国文学史编撰学语境中的《儒林外史》带来新的面貌。
  总之,《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历史清晰地展示了《儒林外史》脱离缺席状态、登上经典地位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文学史书写就是依据时代赋予的价值准则、采用一定的阐释方法对作品进行阐释并形成一个体系的过程。这一体系蕴含着某种或某些可以被传承的价值规范,其背后有时代主流文化的审核与确认,通常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宝藏。因此,文学史的阐释便着上了权力化、权威化的特征,文学史的编撰史就是对作品经典性的鉴定历史。也正是近100年来《中国文学史》持续的权力化的阐释,才使《儒林外史》的经典地位赢得了历史的承认。
  注释:
  (1)日本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代表作有:1897年早稻田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儿岛献吉郎著《支那文学史》;1897年,古城贞吉著《支那文学史》也由经济杂志社出版;笹川种郎的《历朝文学史》,上海中西书局翻译生译,光绪二十九年印刷;古城贞吉著《中国五千年文学史》,王灿译,1913年开智公司铅印。
  (2)此说见于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一书: “在中国早期文字材料中,‘文学’一词主要是指文献或文章之学。”(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3)陈玉堂所编撰的《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1986年由黄山书社出版,以所见著作的出版年月先后为序,分“通史”、“断代史”和“分类史”三个部分,辑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各类文学史专著。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J].天津社会科学,2005,(3).
  [2]戴燕.文学史的权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
  [3]林传甲.中国文学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
  [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88-589.
  [5]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2.
  [6]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G]//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4.
  [7]周兴陆. 窦警凡的《历朝文学史》——国人自著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J].古典文学知识,2003,(6).
  [8]黄人.小说小话[G].//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356.
  [9]王梦曾.中国文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67.
  [10]曾毅.中国文学史[M].上海:泰东图书局,1915:329.
  [11]段启明,汪龙麟.清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601.
  [1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3]胡怀琛.中国小说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34:98.
  [14]张之纯.中国文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119.
  [15]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M].上海:中华书局,1918.
  [16]郑振铎.文学大纲(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17]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M].光华书局,1928.
  [1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文学史简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2:255.
  [19]刘经庵.中国纯文学史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318.
  [20]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M].北京:朴社,1935:335-336.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