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探析

作者:朱玉福 谭玉兰 更新时间:2017-04-05 16:10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职称论文摘要】
新形势下,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在大学生信仰教育语境下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即信仰与宗教混淆,信仰与理想信念重叠,马克思主义信仰抽象空洞等。所以,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澄清信仰与宗教的关系。信仰与宗教绝非同等,两者具有不同的特质,信仰不是宗教,宗教代替不了信仰。二是把握信仰与理想信念的辩证关系。理想信念和信仰都属于人的精神活动,但其各自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不同。信仰是一种理想信念,但又不是一般的理想信念,是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3-0107-05
信仰即由“信”而“仰”,由信奉而生敬仰之意,由笃信而付诸不懈践行之努力。信仰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科学认知和终极价值关怀,一种实践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一种恒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种强大的精神和实践动力源泉。
人,总要有信仰,时代呼唤信仰,信仰是心灵的抚慰剂。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信仰支撑着人生价值,赋予生命以强大的力量,能够帮助拨开人生重重迷雾,把好人生航舵,不会被纷扰的外像所牵累,做好自己,让心灵获得永恒寄托和慰藉。信仰是道德的指南针。一个人有没有信仰,就会直接决定其有没有道德良知和道德情感。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信仰不同,必然会导致道德观不同,最终导致道德行为的不同。科学的信仰孵化正确的道德思想,正确的道德思想引领正确的道德行为。反之,低级、庸俗的信仰必然产生庸俗、有害的道德思想,而庸俗、有害的道德思想必然催生错误的道德行为。信仰是精神的守望者。人活着需要精气神,人需要精神的支撑[1]。信仰是精神的秉持和坚守,是精神生活的基石。一个人一旦持有了信仰,精神就会获得充实,心灵就会得以净化,真正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在自我发展和社会工作中发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一、大学生信仰危机
在利益重构调整的社会转型时期,在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和竞争激烈化的今天,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精神缺失和信仰危机的现象。表现之一:部分大学生对眼前的一切感觉麻木,觉得无聊、空虚、没意思,丧失斗志,甚至面对困难失去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无聊地打发时光,这属于典型的信仰虚无主义[2]。表现之二:部分大学生不切实际,一味好高骛远,把自己的理想定得“高大上”,又不付诸行动,当现实情况与其目标理想相去甚远时,感到困惑和茫然,以至于要么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要么对现实社会产生怀疑、仇视,这就是典型的信仰异化问题。表现之三:部分大学生,把金钱和权位作为成功的人生信条,大肆奉行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出现严重的信仰扭曲问题。
二、大学生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特殊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的强大需要教育的强大。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乎于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基础地位必须夯实,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3],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说其特殊,主要在于大学生一方面作为学习文化知识的主体,远离社会的尘嚣;另一方面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又会积极地观察、体验和参与社会活动,而且其思想和行为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人的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科学的信仰更是离不开教育。现今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信仰危机问题,因而开展信仰教育十分迫切和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眼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立足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然而在大学生信仰教育语境下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即信仰与宗教混淆,信仰与理想信念重叠,马克思主义信仰抽象空洞,等等。因此,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必须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需要澄清信仰与宗教、理想信念之关系,需要厘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最崇高的信仰。
(一)宗教代替不了信仰
提到信仰,人们容易联想到那些虔诚的宗教信徒,一步一叩,转山朝拜的佛教信徒,胸配十字架、默念上帝佑护的基督教徒,甚至那些惯用人肉炸弹的激进宗教分子等。所以,人们往往把信仰与宗教捆绑在一起,信仰好像就是宗教的代名词。
诚然,早期的信仰确实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宗教是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任和敬畏,而维系这种信任的精神力量就是宗教信仰。宗教和信仰确有相通之处,即自我约束和内敛于心的精神寄托。这种精神寄托能给人带来一种心灵的安慰,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整个社会逐渐形成的共识,进而主动加强自我约束,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逾矩”,最终符合宗教和社会的需要。

          但是,信仰与宗教绝非同等,两者具有不同的特质。首先,宗教具有单一性,信仰具有综合性,换言之,宗教只是一种信仰,不能等同于信仰。信仰除了宗教性还有其他丰富内涵,也就是说,信仰的内容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其他内容,可以是总的价值指向,也可以是具体的价值诉求和信念圭臬。简言之,信仰是对大自然的心灵仰慕,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情感寄托等。由此可见,宗教充其量只是“对未知领域的敬畏”,而信仰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大自然的心灵仰慕”,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情感寄托”等更多内容。人可以没有宗教,但不能没有信仰。其次,宗教具有个体性,信仰具有社会性。相比之下,纯粹的宗教,其内容大同小异,本身没有高低好坏优劣之分,大多属于个体行为,没有更多的社会目的。而信仰一旦形成,就会超越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目的,形成積极或消极的社会影响。最后,宗教带有虚幻盲目性,信仰具有现实基础性。宗教相信宇宙中的一切是由神所创造,相信“头顶三尺有神明”,而且无须证明,笃信不移。而信仰特别是科学信仰,相信科学,相信无神论,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立足现实,基于规律性对未来可预见的理想寄予强烈的坚守和期望。 

  (二)信仰是理想信念的终极关怀
理想信念和信仰都存在于人的心灵世界,都属于精神活动,有很多共通之处,但其内涵和精神并不相同,各自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不同。概括说来,理想是人们基于现实设想将来有可能实现的愿望, 信念是人们对理想实现持有的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理想是信念的基础和前提,信念是理想的确证和保障。理想是一种意识,信念则更侧重于人的情感和意志,后者能将前者凝固和升华并保证其逐步向现实的转化。至于信仰,其实就是一种理想信念,但又不是一般的理想信念,是理想信念中最集中、最专一和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信仰是知情意的结合,是对理想的强力确证,是对信念的奋力开启。信仰在人的精神理念世界中发挥统摄作用,在态度和情感方面,要求信仰者对信仰对象全情投入和恒久专一。另外,理想信念靠坚守情感和意志来实现既定的希望和目标,而人生的希望和目标会随着情境和时间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理想信念也会随之有所调整和改变。相较于理想信念,信仰是恒定的,具有终极性和排他性,且不附带功利性和条件性。因此,信仰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他最终会凝练成一种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从而锻造一个人愈挫弥坚、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