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艺术史研究模式看丹托“艺术终结”的悖论

作者:袁小华 李亚琴 更新时间:2010-10-14 23:5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艺术史;艺术史研究模式;艺术终结论
【职称论文摘要】
生物学模式、进化论模式、形式主义模式是对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嬗变形成不同历史时期对艺术与非艺术的评判体系,其体系内部发展的逻辑动力促进了艺术的终结。文章通过梳理传统艺术理论模式的构造,分析其历史意识与艺术本质的关系,说明由于传统

了进化论的模式。黑格尔认为理念(绝对精神)发展至精神阶段,又由低到高分别显现于艺术、宗教和哲学三个阶段。“一切存在的东西只有在作为理念的一种存在时,才有真实性。因为只有理念才是真正实在的东西。这就是说,现象之所以真实,并不由于它有内在的或外在的客观存在,也不由于它一般是实在的东西,而是由于这种实在是符合概念的。只有在实在符合概念时,客观存在才有现实性和真实性”。也就是说,艺术属于精神哲学的一种。他认为艺术是对理念的感性表达,理念是艺术的内容,各种艺术形态是“绝对精神”具体化的结果。“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从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但是这种到内在生活的还原却不是回到抽象形式的普遍性,不是回到抽象思考的极端,而是停留在中途一个点上,在这个点上,纯然外在的因素与纯然内在的因素能互相调和”。
  精神从自身超出,自身分离,同时向自身回复。“绝对精神”是黑格尔作为艺术发展的根源和内在的动力。
  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基点,“绝对精神”具有自足、自律的属性,而且它们的每一次发展都要求艺术表现形式发生相应的转变。首先,“绝对精神”是艺术形态的内容,各种艺术形态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较低级的表现,因此,艺术形式不能作为研究艺术发展的起点。“绝对精神”表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是一个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艺术的发展只取决于精神自身的发展。所以,精神在现象中表现为时间和历史性,“而且只要精神还没有掌握住它的纯粹概念(即本质),它就表现在时间内”,其实黑格尔在这里所要做的工作便是为精神现象赋予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工作。如此一来,事态纷纭的艺术历史,是精神的发展和实现的过程,只有基于这一种认识,才能够使精神和世界历史同现实相调和。
  由于把理念作为艺术内容来掌握的方式不同,艺术史产生了象征、古典和浪漫三种类型的艺术形式。区别这些形式依赖于理念所借以显现的形象。从象征艺术的理念与形式的脱离到古典艺术实现了两者的符合,再至浪漫艺术在更高阶段上实现了两者的分离,接着又形成新的统一。艺术因此不断发展和提高。这正体现了艺术向“绝对精神”的螺旋式演进。三种艺术形态的代表门类——建筑、雕刻、绘画又分别是对三种艺术形态转变的具体演绎,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发展的过程,它们的发展也体现了向着“绝对精神”不断逻辑演进的过程。黑格尔认为造型艺术只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起作用,当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时候,造型艺术将逐步让位于抽象程度更高的艺术部门,最终整个艺术将全部让位于哲学,从而宣布自己的终结。
  比较黑格尔分别赋予理念和艺术的上述历史意识,可以发现实际上艺术被置于两难境地。如前所述,假如艺术以形式和内容似如鱼得水般亲密结合而作为它的完美范式,那么艺术本身的发展就和它的完美理念构成了冲突。艺术推陈出新的价值在于它表征了时代和历史的内容。但问题是这特定的时代和历史内容,其本身不过是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的一个点。黑格尔以诗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艺术发展阶段中最高级次的艺术形式,难道不是对艺术自身的一种背叛吗?当艺术处心积虑要达成一种纯粹的符号形式,唯精神是归时,艺术本身也就终结了。在这里我们看到,进化论的模式将艺术史的历史界限分割在艺术产生意识之时。
  
  (三)形式主义模式
  沃尔夫林对艺术史的研究彻底转向了视觉形式的分析和描述,企图以此揭示视觉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他从感知方式的不同分析了“美”得以显现的形式要素,并用形式要素来探讨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使形式具有了超越一切个人、民族、时代的普遍意义,体现了他对传统的西方形式主义思想的继承,因而归纳出五对包含着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即:线描和图绘、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和开放、多样性和统一性、清晰性和模糊性。并把这五对概念系统地阐述为两种普遍的相互对立的视觉方式,即这五对反题概念适用于视觉艺术的所有媒介,每对概念又是两种视觉观察方式的两种历史。沃尔夫林通过五对概念的辩证发展过程建立起他的形式主义的阐释结构。
  在他的《艺术学原理》一书中,沃尔夫林运用了心理学方法来解释事物,特别是艺术品是怎样变成最后那种样子。沃尔夫林宣称,由于风格的形成归因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因此,人们才能把某个人、某个流派、某个国家,以及某个时期的风格区分开来。他通过寻找一个时期或一种风格的“核心思想”,对一个时代的思想或意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他认为“每一位艺术家都发现在他之前就已经存在着一些视觉可能性,并受其束缚。不是所有一切在所有的时代都是可能发生的。视觉本身就有历史,而对这些视觉层面的解释必须被视为艺术史的首要任务。
  事实上,沃尔夫林给了我们一个观看方式,通过分析视觉方式的演化,最终将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风格转变看成是一个是不可逆转的、内在的发展过程,他相信艺术的发展是在一种闭合的循环之中的辩证运动。然而,沃尔夫林没有捕捉住历史的重要趋势。正如他承认的那样:“‘我们想看到的只是那些我们能看到的东西’。沃尔夫林用这句不证自明的话来说明艺术家的所见是多么地有限,但这句话也可以用于沃尔夫林本人。他对艺术以及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的艺术的变化的看法,仅限于他能看到的,而他的思想是19世纪德国思想的产物与成果。沃尔夫林本人——如果我们接受他的理论的话——所有洞察力受制于它所处时代的心理学、思想或意识。”
  与生物学模式不同,沃尔夫林对艺术史研究的目光聚集在艺术作品本身。他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是描述性的、非解释性的,从而取消了价值判断。他说:“近代西方文化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条兴起、高潮、衰落的曲线,它具有两个极点。我们可以赞同这方或那方,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种武断的判断,正像说玫瑰丛在开花时节而苹果树在结果时节达到它们生命的极点是一种武断的判断一样。”在批判生物学模式的同时,沃尔夫林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五组对立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沃尔夫林对艺术史和艺术风格演变研究的基本内涵。他提出,从16世纪古典艺术向17世纪巴洛克艺术的发展,意味着从对空间事物的触觉理解演变为纯粹的视觉理解,“换言之,这种发展意味着为了纯粹的视觉外貌而放弃了物质的实在。”可以说,沃尔夫林理解的艺术本质是“再现”等同于事物本身。如此说来,形式主义模式将艺术史局限在五组对立的基本概念的循环中。如若超越这些概念的范围,艺术就终结了。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