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质量学术研究的现状与进展(4)

作者:程虹 陈川 更新时间:2014-04-25 13:4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 质量学术研究;宏观质量;共同治理;现状与进展
【职称论文摘要】
2.基于大数据统计的研究范式开始进入质量研究领域 学者使用大量的数据研究质量问题。方伟以300家国家级食品类农业龙头企业调研数据为样本,研究我国食品企业质量控制动机及优质优价实现状态。陈伟通过引入关系质量

       2.基于大数据统计的研究范式开始进入质量研究领域 

  学者使用大量的数据研究质量问题。方伟以300家国家级食品类农业龙头企业调研数据为样本,研究我国食品企业质量控制动机及“优质优价”实现状态。陈伟通过引入关系质量这一中介变量,构建了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质量对跨企业知识交易影响的概念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结合256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调查数据对上述概念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许永兵从对河北省近14年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以及包括河北省在内的十省市经济发展质量比较分析来看,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质量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低、最终需求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薄弱、资源消耗大、民生改善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罗若愚将产业转移引入地方政府竞争分析框架,阐述了承接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竞争的动力机制。然后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承接地政府竞争诸问题。杨晓丽从FDI质量角度出发,使用我国1998-2008年省级动态面板数据考察了地方政府引资优惠竞争对FDI质量及FDI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魏后凯在对城镇化质量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城市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程度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34个指标的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0年的系统数据,对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何平对以往研究进行了综述,建立了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及31个省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赵洪峰在以往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栖息地、食物和人为干扰三个角度选择了与朱鹮栖息地质量密切相关的12个主要环境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12个影响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并赋予权重和分值以建立朱鹮栖息地质量评估体系,应用这个评价体系对两处栖息地质量进行了评价。咸会琛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青岛市居民的空气质量意识和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支付意愿的相关数据。引入人口统计变量、经济变量和空气质量意识变量,建立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是否支付的因素;再利用Tobit模型,并采用更适合误差项非正态分布和异方差的对称修剪最小二乘法(STLS)进行估计。曹怀术在介绍了多项式概率模型及其层次贝叶斯估计方法后,利用问卷数据研究了北京市公众(大学生群体)对于改善长期空气质量的支付意愿。
(三)供应链质量管理
1.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
学术主要从供应链理论、供应链模式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研究如何利用供应链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代文彬建构了食品供应链透明的理论分析框架,使消费者、政府、企业成为食品供应链透明的主要驱动主体,促进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信息技术平台、供应链治理结构三方面主要保障条件的完善。彭建仿建立了以企业与农户关系优化为导向的关系治理机制,强化安全农产品供应链源头治理。费威构建了新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食品供应链模式。贺华丽构建了由市场准入、多级检测、信息追溯三个流程整合而成供应链封闭化运行模式。陆彬提出应使供应链内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每一个环节协同,加强供应链外部的法律、行政和技术等层面的监督。张东玲从质量安全的视角,针对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控制与风险评估问题,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系统集成结构,然后根据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建立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语言信息处理方法,将呈现出面板数据特征的评价信息进行有效集结,进行质量安全风险预警。邓少军利用农产品认证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祝捷指出基于乳制品供应链的构成与运行特征,改革乳制品监管方法可以采取构建对称型供应链、统一乳制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基于双重检验的信任符号提供机制以及引入消费者参与机制等措施。贺华丽结合调查数据,从外在推力、市场拉力及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对实施障碍进行了剖析,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了推进实施超市农产品供应链封闭化运行模式的政策建议。潘丽霞指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既是政府的一种义务亦是一种权力,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具有信息获取权与发布权。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信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警示信息、食品生产的供应链信息以及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等是食品安全信息公开的肯定性范围。
2.更深入开展了供应链中各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研究
学者运用法律、博弈论、企业知识交易研究供应链中各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陆彬认为,要保证产品质量,必须首先保证供应链内部协同,并应用供应链外部的法律、行政和技术等层面的监督对其进行有效的补充。朱立龙基于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在两级供应链中质量控制契约的设计,运用最优化原理,建立生产商和购买商的期望收益函数模型。陈伟引入关系质量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质量对跨企业知识交易影响的概念模型,利用文化相容、资源依赖和知识距离。张东玲根据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系统集成结构,建立了农产品供应链质量风险评估的系统方法。常广庶提出企业应当按照ISO26000的社会责任思想来影响和规范供应链质量控制体系,使所有供应链成员企业都能够主动参与质量工作,并对整个供应链体系进行有效的质量监督与控制。
(四)拓展了影响质量能力提升因素领域和范围
1.强调通过标准的竞争提高质量能力

  学者从联盟标准、标准与法律共治等方面研究标准对质量能力提升的影响。程虹提出我国现行标准体制的根本问题是制定者与使用者在利益上缺乏高度的一致性,存在强制与自愿、稳定与变动、制定和执行的利益冲突,应该建立由政府标准和团体标准(包括联盟标准)共同构成的国家标准体系,实现政府标准制定主体与社会标准制定主体的共建、政府标准与团体标准的共治、标准基础性功能与创新性功能的共享。廖丽认为法律通过权利义务的设置对质量安全事件具有预防和惩戒功能,而标准则是保证我国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两者在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特别是质量安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标准作为一种软法,提供了硬法通常欠缺的灵活性、合意性、选择性和自我约束性,软法标准所倡导的价值在质量安全治理中发挥着硬法不能替代的作用,标准与法律在质量的公共治理中发挥着相辅相成、协同共生的作用。陶忠元通过引入双寡头市场分析,在综合考察“标准产品”用户和质量的基础上,发现转换成本对用户临界规模及其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较高质量的“标准产品”会在临界规模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周勤等认为在网络外部性条件下,当标准的质量领先超过临界时,在市场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后发技术在面对现有技术时也可以成为事实标准,使我国凭借技术优势能够在国际标准竞争中取得胜利,将更多的自主标准推行为国际标准。孙秋碧等则从标准联盟所有权控制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标准联盟的核心在于利益分配,选择不同所有权控制模式的共同目标都是如何协调联盟合作成员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各个能力互补的独立组织或企业形成有效的合作,从而形成联盟竞争优势;通过对技术标准联盟治理中控制权的配置与决策的分析,认为共同控制模式是实现联盟成员企业之间按充分知识共享的唯一决策模式。(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