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末期辽与后周清风驿之变考论(2)

作者:彭文峰 更新时间:2010-10-21 10:28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清风驿之变;双环结构;辽;南唐
【职称论文摘要】
显德六年四月,周世宗率水陆大军伐辽。五月,周将 韩通领兵大至,辽失瀛、莫、易、涿、雄、霸六州。其瓦桥关建为雄州,割容城、归义二县隶之;益津关建为霸州,割文安、大城二县隶之,皆辽之地也。周帝趣幽州。有疾


  显德六年四月,周世宗率水陆大军伐辽。“五月,周将

韩通领兵大至,辽失瀛、莫、易、涿、雄、霸六州。其瓦桥关建为雄州,割容城、归义二县隶之;益津关建为霸州,割文安、大城二县隶之,皆辽之地也。周帝趣幽州。有疾乃还。”自后晋天福元年(936)获得幽云十六州以来,契丹对中原政权长期在军事上保持着优势,“辽之为国。邻予梁、唐、晋、汉、周、宋。晋以恩故,始则父子一家,终则寇仇相攻;梁、唐、周隐然一敌国;宋惟太宗征北汉,辽不能救,余多败衄,纵得亦不偿失。良由石晋献土,中国失五关之固然也。”周世宗北伐使辽连失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及瀛州、莫州、易州等地。契丹王朝遇到了自石敬瑭割地称臣以来与中原政权在军事对峙上最为严重的挫折,这对辽统治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契丹开始筹划对后周王朝进行反击,以雪失地丧师之耻,是年主动以国舅出使南唐显然与此军事筹划有关,其目的很可能是为了联合南唐以形成对柴氏政权的南北夹击之势。虽然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明这一点,但次年正月契丹与北汉联合大举南进提供了间接证据,建隆元年(960),“春正月辛丑朔,镇、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汉兵自土门东下,与契丹合。”可以肯定,显德六年辽穆宗遣国舅出使南唐既是对李璟前此多次遣使契丹共图中国请求的回应,同时更是辽统治者实现夹击后周战略目的的需要。总之,从清风驿之变后契丹与南唐的实际关系及契丹出使南唐的战略目的来看,将清风驿之变系于显德六年更为合理。至于两《南唐书》将清风驿之变系于显德元年的原因,则有可能是因为“六”和“元”形近易讹,马令在抄录《资治通鉴》记载的过程中将显德六年误写成了显德元年,陆游则沿袭了马令《南唐书》的讹误。
  
  二、清风驿之变的影响
  
  乾宁四年(897)十月清口之战后,杨行密“由此遂保据江、淮之间,全忠不能与之争”,南北割据政权对峙的基本态势形成。自此之后,以吴及南唐为主体,包括楚、闽、吴越、南平等诸多割据政权在内的南方势力与北方的五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并立共存的局面,双方在势力平衡中维持对峙格局。吴和南唐作为南方割据力量的主要代表,长期与中原王朝处于对峙状态。李昪代吴建唐后,当权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实现与中原王朝的同存乃至北进,构建了一个以其为中心的维持势力平衡的双环结构:“五代十国的版图通过李界的安排,形成了一个双环阵势。南唐是这一阵势的圆心,其外围是中原及其盟友吴越、闽、楚;在这一同盟之外,是契丹、南汉、南平、后蜀等南唐盟友。牵一发而动全身,南唐是这一平衡局面中的关键因素。这一阵势既符合‘远交近攻’的传统原则,又符合南唐自身的实力状况。南唐利用这一平衡,争取了恢复和发展的时间。”相对于中原政权而言,南唐在实力上长期处于劣势,双环平衡结构的存在不仅为南唐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其稳定对维持南唐政权的生存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双环结构尤其是以契丹、南汉、南平、后蜀为盟友的亲南唐外环结构出现破裂或解体,南唐政权的存在就会面临重大威胁。可以说,契丹、南汉、南平、后蜀等亲南唐外环结构的存在是维持南唐稳定和政权存在的重要因素。契丹则是南唐对付周边敌对势力,实现与中原王朝抗衡的首要倚靠力量,是亲南唐外环结构的核心。
  清风驿之变前南唐与契丹的关系比较密切,终南唐政权统治结束,两者之间互遣使节多达42次,这种聘使往来的存在使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外交关系。对南唐而言,与契丹聘使关系的存在增加了它与中原王朝对抗的筹码,显德二年(955)十一月周世宗讨伐南唐的诏书体现了这一点:“蠢尔淮甸,敢拒大邦,因唐室之陵迟,接黄寇之纷乱,飞扬跋扈,垂六十年,盗据一方,僭称伪号。幸数朝之多事,与北境以交通。厚启戎心,诱为边患……勾诱契丹,至今未已,结连并寇。与我为仇,罪恶难名。人神共愤。”诏书先罪南唐“幸数朝之多事,与北境以交通,厚启戎心,诱为边患”,再责之以“勾诱契丹,至今未已”,足见后周统治者对南唐与契丹交结的耿耿于怀。清风驿之变后,“契丹自此不至”、“自是唐与契丹遂绝”,这无疑标志着契丹与南唐关系的破裂,亲南唐外环结构失去了其核心。而亲南唐外环结构中的后蜀在显德二年五月连失秦、凤、成、阶四州,后蜀主孟昶仓皇向南唐求援,自顾不暇的后蜀早失去了对中原王朝的牵制作用。至于南汉和南平,前者内部纷争不断且孤悬岭外,对中原王朝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南平“介居湖南、岭南、福建之间,地狭兵弱,……唐、晋、契丹、汉更据中原,南汉、闽、吴、蜀皆称帝,从诲利其赐予,所向称臣。诸国贱之。谓之·高无赖’。”更无能力维持亲南唐外环结构的存在。总之,随着清风驿之变后契丹与南唐交聘关系的终止,南唐构建的双环平衡结构的最外环在事实上彻底解体。
  显德五年三月,“唐主复遣刘承遇奉表称唐国主,请献江北四州,岁输贡物十万。于是江北悉平,得州十四,县六十。”获得江北诸州之地后的后周王朝因战线过长,国力不济以及后方契丹等的牵制被迫暂时放弃了继续南进,南北双方由此形成了一种以长江为界平衡对峙的局面。清风驿之变使得契丹与南唐之间本来存在的聘使关系彻底终结,促使后周与南唐划江而治的牵制力量作用明显减弱,牵制中原王朝进一步南下的重要因素消失,显德五年形成的南北平衡对峙局面迅速瓦解,这为随后继起的北宋王朝统一南方各割据政权奠定了基础。赵宋王朝在此基础上灭南平、取湖南,下后蜀,收南汉。平南唐,最终在太平兴国三年(978)迫使占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及吴越的钱散归附,由此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
  
  三、结 语
  
  显德六年四月周世宗开展的伐辽战争使契丹王朝连失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及瀛州、莫州、易州等地,形成了自天福元年获得幽云十六州以来契丹王朝在疆域上最为严重的损失和军事退缩。在这种失地丧师的情势下契丹王朝对南唐多次请兵夹攻后周的来聘做出了回应,主动遣国舅出使南唐以求联合江南李璟政权对后周王朝展开军事行动,但后周泰州团练使策划发动的清风驿之变使契丹王朝的这一计划落空。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