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2)

作者:邵泽斌 更新时间:2010-10-29 10:3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新中国城乡教育;城市教育优先;城乡教育均衡
【职称论文摘要】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城乡一体化目标提出,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今后一个时期义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城乡一体化”目标提出,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并明确提出了“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2010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http://onsgep.moe.edu.cn/edoas2/website7/level3.jsp?id=1263454467015365,2010-01-30。的“路线图”,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均衡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撑和政策支持。 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差异,即“几乎所有经济体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城乡二元结构”①。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乡教育在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和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而在此背景下,国家不同的城乡教育发展政策,则对加剧或缓解教育的城乡差异起着关键性作用。
  新中国城乡教育关系演变的历程植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深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先后经历了“城市教育优先”和“城乡教育均衡”两个发展阶段。这种不同时期体现出的不同教育发展取向和发展方式,既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制于国家处理城乡关系的总体制度安排,还体现了国家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对城乡教育关系定位的理性选择。本文旨在从政策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教育关系的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期对破解教育城乡差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所裨益。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确立了“城市教育优先”的城乡教育发展取向,并由此形成了“城市教育靠国家、农村教育靠集体”的教育供给方式。两者共同植根于国家优先发展工业、优先发展城市的制度安排。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教育经费异常短缺的背景下,国家面临着城乡教育发展方式的艰难选择,“教育跟着经济走、国家优先发展工业、工业集中在城市;所以,城市教育要优先发展”。即“当前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工业,工矿地区和大城市都是生产发展先进的地区,按一般规律,这些地方的教育往往跟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发展快一点。正因为这样,政务院的指示规定今后国家把小学教育的重点放在工矿区和城市。在农村要提倡民办小学”1953年《人民日报》社论《切实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编《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53年》,第16页。。民办小学是指由农村集体自办、条件简陋的简易小学和耕读小学。与此同时,国家确立了在城市办好“公办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国家人力、财力有限,不能实施普及教育的时候,首先在人口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办学,还是合理的” ⑥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张奚若的发言》,《人民教育》1955年第9期。。由此,“城市教育优先”的发展取向初步确立。这种发展取向在当时被表述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并深受领导层肯定和推崇。“中小学教育事业要认真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中央早就指出,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发展不平衡,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任务,举办中小学教育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主要是国家办学与集体或者个人办学并举。” ④ ⑨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0、824、1150页。
   “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市教育靠国家、农村教育靠集体”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强调“公办与民办并举、普及与提高结合、国家办学与集体办学相结合”④。在当时城市优先发展和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自然,将提高的任务留在了城市,而将普及的“使命”降临给了农村。正如时任教育部领导概括的那样,“在工矿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公立小学应作适当发展,在农村,对乡村立小学,除在学校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老革命根据地应作适当发展外,其他地区均以整顿提高为主,一般不作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编:《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53年》,第19页。。“随着农业合作社运动的迅速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的要求日益迫切,他们自办小学的条件也日益具备,同时他们也有办学的传统。因此,对民办小学应根据需要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积极扶持,稳步发展的方针。”⑥
   “城乡有别”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带来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先天”性身份差别。农村教育不但在投入渠道上区别于城市,而且在办学条件和教师素质构成上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异。就办学条件而言,这种差别在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农村出现大量的“由队干部、教师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学校管理委员会,负责聘请教师、筹措经费、修建校舍、添置设备、解决教师生活待遇等问题”
  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民办小学的情况和措施》,《人民教育》1962年2月号。
  的简易小学和耕读小学,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两种教育制度”作用下农村集体“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坚决不当伸手派,师生自己动手能够解决的”《教育部关于巩固提高耕读小学和农业中学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66年第2期。
  的农业中学。相对于农村,城市的中小学主要由国家供给,办学形式也以公办学校为主。而且,国家在这一时期特别强调,“首先要努力办好国家办的中小学校,使他们在思想上、政治教育上、在教学质量上,都成为民办中小学的表率”⑨。就教师队伍的组成而言,这种差别集中体现为“城市以公办教师为主,农村以民办教师为主”的教师配置方式。农村集体雇用了大量“能力低、待遇差”的民办教师。据统计,“到1981年,民办教师总数为396.7万,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47.7%”魏峰:《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民办教师政策运行的民族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7页。。民办教师群体的出现,不但使得广大的农村教师长期生活在与城市教师“同工不同酬”的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也使得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并造成了农村教育质量的低下和落后。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