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4)

作者:邵泽斌 更新时间:2010-10-29 10:37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新中国城乡教育;城市教育优先;城乡教育均衡
【职称论文摘要】
由此,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方式转移到了城乡均衡的发展轨道上,并带来了农村教育供给方式的变革和农村教育面貌的改观。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相对于改革前的民办小学和民办教师支撑农村教育的历史,还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


  由此,“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方式转移到了“城乡均衡”的发展轨道上,并带来了农村教育供给方式的变革和农村教育面貌的改观。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相对于改革前的民办小学和民办教师支撑农村教育的历史,还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农民支撑义务教育供给以及旷日持久的农村教师工资拖欠现象,在新世纪国家支持农村教育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我国农村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种变化是划时代的。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依然十分漫长。这是因为,就宏观背景而言,当前我国实施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社会发展政策,是在我国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化水平偏低的背景下进行的,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尚不具备大规模反哺农业的条件”
  辛逸、高洁:《从‘以农补工’到‘以工补农’——新中国城乡二元体制述论》,《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9期。
  。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了目前尚缺少大规模援助农村教育的物质条件。并且,由长期的对农村教育的“歧视”性投入政策造成的农村教育的困难和落后,使得城乡教育的差距在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性改观。此外,既往形成的“城市优先”的制度惯性和思维定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阶段城乡教育发展政策的设计和安排。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在不断坚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决心和信心的同时,还应当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保持一定的耐心。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支持农村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新世纪的中国城乡教育一定会向着均衡发展的目标越走越近。
  (责任编辑:薛立勇)
  
  评审意见:
  论文从政策变迁的角度,对新中国60年城乡教育关系的演变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新中国城乡教育关系的变革过程植根于中国的现代化变迁过程,并经历了改革前“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集体办”、改革后“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靠集资”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乡互动、城市支持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三个发展阶段,具有较强的概括力。
  作者在分析各个阶段城乡教育关系时,将国家处理城乡关系的宏观政策、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城乡教育发展状况紧密结合,对各个时期城乡教育关系发展特点进行了合理的概括和详细的阐释,分析较为深刻。论文在分析和论证过程中查阅并引用了大量的政策文献、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数据翔实,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将新中国60年城乡教育关系演变的总体特征概括为,“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统筹,逐步走向均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理论性。论文对新世纪以来国家支持和加强农村教育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成效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对我国未来城乡教育关系的趋势和走向作了分析和展望,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性。
  评审专家:袁桂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