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脉.史论与学术含量

作者:矍林东 更新时间:2010-09-20 10:4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含量,学术,史论,.,学脉,
【职称论文摘要】
柴德赓先生是著名的老一辈历史学家。他的《资治通鉴介绍》一书,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自初版至今已30年,受到学术界和读书界的广泛好评,现在予以再版,既说明了它本身的价值,也满足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需要。   《资治通鉴介绍》是柴先生在讲课记录的基础

读《资治通鉴介绍》,首先要看清书中所贯穿的“学脉”,这就是司马光《资治通鉴》——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陈垣《通鉴胡注表微》。这条“学脉”反映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代,也是我们深入理解这三部书的撰述宗旨的关键。
  北宋士人有一种突出的忧患意识,王安石变法是这种忧患意识在政治上的反映,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是这种忧患意识在史学上的反映。司马光说他撰《资治通鉴》是“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史事入书,以及他“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的期望,集中反映了《资治通鉴》一书的撰述宗旨。关于这一点,柴先生在本书第四章中“史料的选择问题”这一部分,论之甚详,是本书中极重要的部分。
  胡三省是宋元之际的学人,于宋亡后注《资治通鉴》,其功甚伟,至今读《资治通鉴》者仍不可不读胡注。读胡注,一是帮助理解文字上的不明之处,一是探究胡注的思想内涵,前者反映胡三省的学识,后者反映胡三省的气节。关于这一点,柴先生在本书的第六章“胡三省的注”中有很好的分析,读者可予以关注。
  陈垣先生著《通鉴胡注表微》一书,时在1944-1945年,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陈垣先生著此书,以讲求考据为形式,以抒发思想为底蕴,反映出了他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柴先生在本书第九章“《通鉴胡注表微》浅论”中,对此有深刻的论述。柴先生对‘《胡注表微》分开四点来说”,这四点都很重要,尤其是第一点“陈先生能了解胡三省”最为重要。我以为,只有读懂了这一点,才能真正认识《通鉴胡注表微》一书的真谛和它的作者的高尚人格。正如1950年初陈垣在致友人书所说:九·一八以前,为同学讲嘉定钱氏之学。九·一八以后,世变日亟,乃改顾史《日知录》,注意事功,以为经世之学在是矣。北京沦陷后,北方士气萎靡,乃讲全谢山之学以振之。谢山排斥敌人,激发故国思想。所有《辑覆》、《佛考》、《诤记》、《道考》、《表微》等,皆此时作品,以为振国之道止此矣。所著已刊者数十万言。言道,言僧,言史,言考据,皆托词,其实斥汉奸,斥日寇,责当政耳(陈垣:《致席启駉》,《陈垣全集》第23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7页)。
  这封信深刻地反映出了一位严谨的历史考证学者,是如何在自己的学术著作中寄托民族情感和“报国之道”的。
  柴先生评价陈垣先生“是思想、学问、生活打成一片的,不是徒发空论的”(见本书页59),是很中肯的评价。因此,读懂了这一章,才贯通了《资治通鉴介绍》全书的“学脉”。
  其次,读《资治通鉴介绍》,要关注本书第四章中所讲“《通鉴》的‘论’”,文字虽不多,但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司马光作《通鉴》的思想,“那是要读《通鉴》的‘论’的”(见本书页35)。究竟怎样评价《通鉴》的“论”和司马光作《通鉴》的思想,读者和研究者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断,但柴先生指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是不可忽视的。
  第三,读《资治通鉴介绍》,要发掘其中的学术含量。本书虽是一部据讲课记录整理而成的著作,表述平实不带有通常学术著作惯有的那种“学术味儿”,但它的学术含量却是十分丰富的,这渗透在本书的每一个标目之中.反映了作者对《资治通鉴》研究的深厚功力。如本书第三章讲‘《通鉴》的史料”,柴先生引用了多种说法,可供研究者参考。又如上文讲到“《通鉴》的‘论’”,柴先生列举了《通鉴》引用他人之论有84篇,其作者从荀子到欧阳修近30人,一一列出姓名,等等,对研读《资治通鉴》的朋友来说,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他一些相类似的问题,30年前刘乃和先生在本书初版“前言”中作了很好的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