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及其反思

作者:田党生 更新时间:2010-10-13 11:3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城市土地;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评价体系
【职称论文摘要】
摘要:我国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是改变我国城市土地粗放利用模式、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由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集约利用转变的现实需求,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机制研究,城市集约利用土地标准研究,城市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及GIS技术的应用研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向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关键历史时期。经验表明,这一时期以社会矛盾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为特征的矛盾,特别是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凸现。一方面,我国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较少,耕地保护任务重大。《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呈继续下降趋势,人均耕地不到1.39亩…。因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和对耕地的占用不断增加,导致我国土地的供求矛盾进一步尖锐,全国已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同时,我国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严重,开发区则是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典型区域,容积率低、建筑密度低则是土地粗放利用的直接表现。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未来10-15年,我国城镇化仍将保持年均0.8-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将产生巨额需求,如果沿袭目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和外延式的城镇化模式,未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举步维艰。在此形势下,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因此,对土地集约利用,尤其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成果有待于总结和梳理,以此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深化与创新,进而探索出推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新途径,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满足各行业增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在目前的研究和实践中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一
  
  国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最早反映在农业土地利用中,“集约经营”和“粗放经营”是两个最先来自农业土地经营中的相对概念。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业的经营方式也逐渐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方向发展。西方经济学家发现,面积、地力、位置相同的两个农场,追加投入多的农场获得的利润要比投入少的农场高得多。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而劳动密集型即为通常所说的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著名土地经济学家理查德·T·伊利在其所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对现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力和资本,这个方法叫做土地利用的集约。”纵观国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思想基础研究。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土地利用理论,无法解释产业区位的空间转移,许多学者重新思考和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与技术保障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优化配置已成为土地科学领域前沿的重要课题,且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外土地合理利用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的研究是同步进行的,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技术运用上,国外强调跨学科和综合性,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需求建立了不同尺度、不同内容的土地利用分析模型。随着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深入和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广泛应用,为土地集约利用的定量研究和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可能,为土地调查、监测、预警、辅助决策、跟踪反馈和动态管理等多功能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手段。
  (3)土地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及制度政策研究。针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土地问题,世界各国均将土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动,通过立法和制度的实施促进土地保护,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这些为中国的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
  
  中国关于集约经营的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文献就有描述,在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中提到“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强调土地的经营宁可少而精,也不能广种薄收;明代《沈氏农书》指出:“以二亩之壅力,合并于一亩”可以“一亩兼二亩之息”,即提高单位面积的投入,可取得更好的收益,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直接表达了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思想。近现代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就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较系统全面地研究土地集约利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耕地资源急剧减少,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同时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因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引起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专家开展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其内涵的研究。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阐释和界定。部分学者认为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土地集约利用的科学内涵是寻找最优集约度或最佳集约度,使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从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引申而来的,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殊性,其内涵远比农业土地集约利用丰富和复杂,更多学者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范围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概念解释和界定。有学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一定城市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更多产出的土地开发经营方式;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该包括土地利用布局的合理及生态环境的优越等;还有学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从不同空间尺度出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涵义则应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上强调城市综合效益,要求城市有合理的城市规模和城市性质以及与之相协调的产业结构等;中观层次则强调用地功能和结构的合理性;微观层次侧重于单位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大多学者一致认为土地集约利用不是一个静态终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2)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我国学者对于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的研究首先始于引进和介绍国外的相关基础理论,如最先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经典理论土地报酬递减理论等,之后有关城市规划理论也都被引入到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相关领域。这些学者在介绍国外理论的同时,也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这些理论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借鉴作用。随着我国关于土地利用等相关研究的兴起,更多学者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的理论问题。部分学者讨论了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构建了基于市场机制、政府调控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配置模式,指出土地置换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并对产业用地置换做了探讨。也有学者立足探讨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是一致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一般经历从劳动力资本型集约到资本技术型集约、结构型集约,最后达到生态型集约的发展过程。还有学者探讨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与集约利用关系,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与依据,城市土地利用既要追求土地产出效益,又要注重土地利用的适度性和可持续性,避免造成城市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吴郁玲、曲福田等学者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为经济驱动力、制度驱动力和生态驱动力;许君燕,陈松林等学者通过对泉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得出:“城镇化和产业集群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力,自然条件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条件。”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