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抉择对内资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作者:王伦 更新时间:2013-01-11 00:5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内部化 外包化 生产性服务业
【职称论文摘要】
 摘要:本文在微观层面探究跨国并购背景下,研究了内部化和外包化策略抉择对内资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并定性地探讨企业服务内部化与外部化决策互动的三种情形,最后得出内部化与外包化的决策都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带来积极影响的结论。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作为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我国学者程大中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规律性的趋势,即由“内部化”(Internalization)向“外部化”(Externalization)演进。并指出:在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交易成本较高时,生产性服务主要由企业自身提供;而随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提升和交易成本降低,会涌现出专门提供诸如财会、营销、咨询、物流等服务的独立市场主体。
  一、 对内部化和外包化的理论解释
  (一)服务内部化
  德勤公司(Deloitte)在研究报告《全球制造业中的服务革命》中提到,在其调查的80家制造公司中,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重的平均值大于25%,有19%的制造业公司的服务收入超过其总收入的50%。这个趋势在跨国并购中更为明显。因为跨国公司一方面把产业链分解成许多部分,把它们分配到不同分公司或子公司,另一方面通过并购把与其联系紧密的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到自己的经营范围里,构成一揽子产品,这就是所谓的对生产性服务业“混合并购”。另外,从企业组织模式上,也可看出这种从完全市场走向公司的内部化进程,如图1所示:
  这种内部化的策略主要发生在跨国公司内,跨国公司的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常被形象地称作“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全球化经营模式。其特征是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总公司作为决策中心对国际化生产和销售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规划和指挥,并与各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分散经营相结合,以谋求整个公司全球利润的最大化。
  金德尔伯格(P.Kindleberger)认为,跨国公司的决策行为、高级主管的聘用、资金的流向和市场的选择等都不偏向于某一个国家,决策中心只是冷静地注视着全球动向的变化,从公司总体利益出发,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目标。这对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双重作用:正效应是,通过外资并购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技术投入上的示范效应,能激励我国自有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通过外商并购对既有资源进行的整合,使我国内资生产性服务业获得利润,当然,在行业内部和行业间还会产生额外的溢出效应,这是并购前所没有的。负效应是,这可能使得技术获得或使用的成本变得更高;对内资的生产性服务业带来技术依赖、技术不适用或是削弱东道国的自主研发能力,这从长远看是致命的;更可怕的是,这会增强外资企业在东道国又一产业里的垄断地位,而其技术又会因含有较多的隐形知识而变得不易转移。
  (二)服务外包化
  当今世界产业发展有两个重要的趋势,一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福特主义(Fordism)渐趋瓦解,而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温特尔主义(Wintelism)悄然兴起。二是企业生产模式与业务流程大大变化,从大规模到定制出产,再到大规模定制生产,在价值链里出现了模块化。也就是说,可以将一些环节剥离出来,只谋取高利润部分。如图2的“微笑曲线”所示,两端即生产的上下游,是以研发、销售、物流、售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附加值较高;而底部则是制造、加工或组装业务:
  在跨国并购的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了“黏合剂”(glue)功能,不仅促进了其本身的技术进步,也对产业融合和提高生产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采取业务外包的方式,对东道国有正的溢出效应,且能降低因过度内部化造成的内部交易成本。因为企业业务外包的实质在于截取价值链中的高利润环节,缩小经营范围,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在企业的强势领域,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但这并不影响整体福利。相反,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时,会发现企业截取的高利润环节是相对于自身的低利润环节而言的,而这些所谓的“低利润环节”也许正是其他企业的高利润部分。这恰恰说明对价值链各阶段的分工是整体福利的优化过程。
  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化和外包化决策选择的互动
  在上文中,我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中探讨了企业作出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化或外部化决策的情形, 但并未指出制定这种决策的标准。笔者认为这两种决策之间并无天然优劣之分, 最近的趋势也不能代表客观的规律。陈宪, 黄建锋(2004)曾从交易费用角度分析这种趋势。他们认为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内在机制是由于分工产生的收益大于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 交易部门将膨胀, 交易费用也会增加, 此时, 只有在分工收益大于因分工而产生的交易费用时,这种分工才能实现并延续下去。用公式来表示, 可以将企业各种不同的工序用qi来表示, 则若下式成立,就可以形成分工。■>■qi表示不同的分界工序, c表示成本函数,公式左边表示不同企业自身完成相同或相似工序的成本加总,右边表示将这些工序综合完成的成本,只要公式成立,就说明存在分工的潜在动力。而在这些工序之中,最为活跃的就是生产性服务类中可以实现标准化的部门,比如:交通、物流、批发、金融保险、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企业组织设计等。
  事实上■>■是外包化的条件不错,但这不是惟一可能发生的情况,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情形。把某种条件下的现象说成外包化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趋势并不科学,除非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这种条件发生的概率极高,且将来也将如此。更客观的说法如表1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考虑了交易费用与分工取得的收益之权衡,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需要纳入决策因素。并且情形三在企业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能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化与外包化两种策略中进行选择,需要一定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多数企业并没有强大到有“资格”考虑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内部化与外包化策略间存在互动,因而同产业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决策也会左右某一企业的抉择。更实际的,一个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可能采取不同的策略,这种共存的情形,本质上是企业进一步进行大范围策略调整的尝试与探索。但无论出现何种情形,领先企业(往往是外资企业)在更微观层面所作出的内部化与外包化的决策都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①程大中. 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部门结构与经济影响——基于投入产出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服务经济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