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语境下的网络恶搞及其双向归置(3)

作者:鲍海波 更新时间:2010-10-13 10:5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媒介文化;网络恶搞;仪式;娱乐狂欢;双向归置
【职称论文摘要】
当然,单纯拼贴一些歌曲视频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青年人的创作欲望了,年轻的创作群体把目光投向了使用频率更高、传播范围更广的QQ表情,其恶搞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对于80后再熟悉不过的恐龙特级克塞号里的英雄人物克


  当然,单纯拼贴一些歌曲视频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青年人的“创作”欲望了,年轻的创作群体把目光投向了使用频率更高、传播范围更广的“QQ”表情,其恶搞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对于80后再熟悉不过的恐龙特级克塞号里的英雄人物——“克赛”,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人间大炮”准备动作之后,摇身一变成为小朋友们最爱的“天线宝宝”。虽然均为卡通片里的人物,但是从威猛英雄到稚气幼童的反差还是让人忍俊不禁;《还珠格格》里小燕子跟五阿哥斗气,捡起地上的石头朝五阿哥扔过去,镜头紧接着的却是美国前总统布什慌忙低下身子去躲迎面扔过来的鞋子,人们一看就知道此乃对布什在伊拉克出席记者会时遭遇“扔鞋事件”的讽刺……这些恶搞作品深受年轻网友的喜爱并通过“QQ,,这一聊天工具迅速传播开来,且广而“告”之,使其流布绵延甚至被奉为经典。那些具有所谓权威、主流、传统、经典、精英等“质素”的、高高在上的、居于“优位”者、具有“优位感”的“原作品”在恶搞者们富有创意的恶搞中被迅速降级、降格乃至于被消解,并于瞬间化为哈哈一笑。
  正如美国作家巴塞尔姆所说:拼贴的要点是,将不相似的事物“粘”在一起,在最佳状态下,创造出一个现实。这一新现实在其最佳状态下可能是暗示对它源于其中另一现实的评论,或者还远不止这些。其次是戏仿(parody)。这种技巧指的是通过模仿一部严肃作品的内容或风格,通过其形式、风格与其荒谬题材的不协调而使得这样的模仿十分可笑。由于戏仿的目的是“或出于玩味和叛逆或是出于欣赏”,所以总是从“经典文本或教科书下手”,通过“取消或颠倒的方式”向人们证明“经典的效果是完全可以模仿的,因此是做作的,它的成就是一触即碎的,完全依靠了阅读程式才得以支撑”。它是一种讽刺手段,可以是被模仿的作品或文学样式,也可以是它表现的题材本身,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结构主义哲学家们对“戏仿”的阐释是“戏谑性仿拟”——后现代作品中对传统文学种类(如神话、童话、侦探故事、言情小说、科幻故事等)或文本(各种经典文学作品,如莎剧)的借用既可能是对现代生活的解构,也可能是对这些文学种类和文本本身的解构。
  其实,戏仿的手法古已有之。早在古希腊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就已经使用戏仿的手法。文艺复兴以后,莎士比亚、蒲柏、费尔丁等大师更是使用戏仿手法的高手。1919年绘画大师杜尚所画的留胡须的蒙娜丽莎,更是让观看者体味到戏仿手法的高妙与神奇效果。作为一种传统手法,戏仿得以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消解宰治性话语所造成的紧张感与压迫感。当然,压迫感越重,戏仿的使用就越频繁。有人曾拿《圣经》开涮,将《圣经》开头第一句话“Inthe beginning,there was the world”改为“In the be.ginning,there was the Word”,由于“Word”一词既可以指语言文字、文辞也可以指圣经,因此这个戏仿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即否定上帝创世说,肯定文字在人类形成中的作用。戏仿造成的戏剧性乃至于喜剧性效果源于原文本和新创文本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对立统一后所产生的艺术张力:在内容以及意趣上,两者冲突强烈,差异鲜明;而在形式风格上,他们则有亲缘式的相似性。
  在当下时代,依托网络媒体从而发展壮大的恶搞,对戏仿的使用多选择大众熟知的流行歌曲、图片或者影片作为母本,对之进行“改写”,从而生产恶搞作品。2005年,广州美术学院两名学生自录的假唱视频在网络上被人疯狂转载,他们在“后街男孩”歌曲的背景音乐下,对着嘴形进行假唱表演,并且加以夸张、搞怪的动作和表情,很快被誉为“校园爆笑第一组合”。因为是在宿舍的电脑前戏仿“后街男孩”的歌曲,网友们称其为“后舍男孩”。后街男孩,作为被青年熟知的美国偶像组合,他们的歌曲在当时的青年中传唱、流行,对这样一个为人熟知的母本进行戏仿,其夸张的效果能迅速爆发出引人人胜的张力。
  最后是反讽(irony)。这也是网络恶搞惯用的手法之一。它是指所言和所指恰好相反的具有嘲讽意味的修辞手法。有“反话”、“反语”的意思,其目的是造成幽默、讽刺或嘲笑的效果。米克在《反讽论》中对反讽有详细的阐释,他指出反讽的构成因素多种多样,如以保留的语气说话,故意装疯卖傻,言在此而意在彼,说与表现相反的话,表象与实施的对照,自信而又无知,居高临下的态度或超脱感等。从种类上来看,反讽可分为字面讽刺,即说话者公开表达的意思不同于他实际暗指的意思;结构讽刺,即在结构上显出两重意义的讽刺;稳定讽刺,讲话人表达含蓄的话语作为破坏表面的固定的基础;不稳定讽刺,即暗示没有什么固定观点不能够被更进一步的反讽所破坏。
  在众多网络恶搞作品中,对经典作品的恶搞,往往通过插入非理性的成分和荒诞的元素,松动、拆卸甚至摧毁原文本所具有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稳定的意义链条,从表里不一中产生反讽与对照的喜剧效果。在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夜宴》海报推出后不久,各大网站的论坛里就出现了海报的恶搞图片,恶搞的主要矛头对准女主角章子怡,其中的一张主打海报为章子怡饰演的婉后转身回眸,原本居中的篆体字片名“夜宴”二字被改成了楷体的“晚饭”贴在左下角。还有,在猫扑、天涯等网站上流行的“经典海报男女明星脸互换”网络游戏,引得网友纷纷跟帖并一展才华,他们将经典电影海报的男女主角脸用Photo-shop进行技术处理,互相移换,造成了“雷人”、“暴强”、“崩溃”的滑稽效果。
  拼贴、戏仿、反讽这三种手法是恶搞者们惯用的“伎俩”,除此而外挪用、置换、反串、变形等也是恶搞者们常用的“武器”。在网络恶搞作品中,有些作品只是用一种手法,而有些则是“混搭”了不同的手法,恶搞者正是通过对经典的故意歪曲和颠覆达到抵抗传统与主流的目的,充分体现年轻人好奇、斗勇、逞能的天性以及“晚辈戏说电影,如有不敬之处,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玩”世不恭的态度。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