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语境下的网络恶搞及其双向归置(4)

作者:鲍海波 更新时间:2010-10-13 10:5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媒介文化;网络恶搞;仪式;娱乐狂欢;双向归置
【职称论文摘要】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非专业导演胡戈制作的小成本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其名气远远大于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中国、韩国及两岸三地知名演员共同演绎,耗时三年、耗资3.4亿元人民币的大片《无极》。这对如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非专业导演胡戈制作的小成本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其名气远远大于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中国、韩国及两岸三地知名演员共同演绎,耗时三年、耗资3.4亿元人民币的大片《无极》。这对如今娱乐圈里投资动辄上亿,动辄“演员阵容华丽”,动辄“史诗巨片”,动辄“冲击奥斯卡”的所谓大制作电影来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和嘲笑。但是讽刺之后,《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批国产“大片”依旧以上述夺人眼球的宣传口号拉拢观众。观众通过《晚饭》、《满校尽是大波妹》等恶搞作品以表达失望的情绪,但是无论这些作品在青年人中怎样流行,在网络世界如何被快速传播,始终无法撼动当下国产大片的生产机制,这种“仪式化”的抵抗充其量只是制造了一场网络世界的众神狂欢以及视觉盛宴。
  3.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狂欢的网络广场
  “狂欢”本是20世纪俄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的文学理论概念。他在《托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两部著作中对“狂欢”理论作了全面阐述。他指出,中世纪人们实际上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常规的、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不敬和猥亵,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这种“狂欢式的生活”的发生需要特定的时间(每年长达三个月之久,以民间节日如农神节、愚人节、狂欢节、复活节等形式出现)和空间(广场与邻近的街道),使人们摆脱日常的等级制度进入到一个无拘无束带有梦幻色彩的非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在狂欢节的广场上,人们穿上奇装异服,戴着面具进行着各种各样可笑的仪式和祭祀活动,小丑和傻瓜、巨人和侏儒、国王和乞丐都登台演出,充满了戏谑和发泄。“在这里,节庆性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
  源于巴赫金思想的启迪,网络媒体可视为网络使用者娱乐狂欢的另一广场。自20世纪91D年代以来,因特网以全新的理念与形象在人类社会震撼登

场,用尼葛洛庞蒂的话来说:它拉开了人类“数字化生存”的大幕。正如威廉·J·米切尔所言:“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得到了电子化延伸的身体居住在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汇点上……”如前文所述,如果说抵抗的本质是由处于亚文化中青年人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那么网络媒体则为恶搞者的狂欢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平台。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浓重的崇古倾向,这种母体文化以培养权威性人格为己任,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不加批判地服从长者和有社会政治地位的人;顺从已有的规范;推崇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忽视个人的利益,强调个人服从于集体等。当这种内向性的甚至是内敛的主导文化遭遇相对开放、自由的互联网时,两者将进发出耀眼的火花。对于一个缺乏狂欢的国度来讲,网络立即充当起一个虚拟的狂欢舞台,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肆意扮演着假面人的角色。具体到网络恶搞中,互联网充当了狂欢广场的角色,它不仅是传播信息的平台,更是一个可以让全民参与的大舞台,它一改传统媒体中以精英为主的局面,各路草根英雄齐上场,在这里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青年人更是凭借对网络技术的熟练使用,将网络媒体发展成为自己抵抗的阵地以及展示恶搞天赋的舞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生活在一个秩序森严的结构里,每个人按照秩序的安排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任何越轨的行为都会换来被惩罚、孤立的危险。但是在互联网中,人们实现了“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相对自由的表达的权利,更有为自我而战的万丈豪情。
  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13.4%,上网普及率达到25.5%。网民规模持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平稳上升。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网民结构在年龄上不断优化,呈显出成熟化的趋势。与2008年底相比,目前30--39岁网民所占比重明显增大,半年来占比从17.6%上升到20.7%。另外,40岁以上的网民规模有整体上升趋势。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为1.75亿,半年增幅5%,目前这一人群在总体网民中占比51.8%。活跃在网络上的年轻人,在思想成长上多受到母体文化的框架性限制,从而迫切需要突破和解脱。他们在制约中寻找自由,在自由中承认制约,通过弥合理想、神圣和现实、个人化的价值裂缝,建构一个相对主义的精神家园。还有,青年人强调“我”,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出浓重的以“我”为中心的个人视野,对世界和生活的衡量标准是“我”的生活是否能满足“我”的需求,“我”的需求是否能反映时代的标准设定。除此之外,青年在其群体之内的文化认同感非常高,在青年群体之外的文化理解却有不同程度的隔阂,这一现象被称为“青年岛屿”现象。可以想象,在标识着“青年”的岛屿之上,青年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本”以彰显他们所独有的文化特点,哈狗帮、火星文、网络写作、游戏族、跑酷族、哈韩哈日等等,青年人在自己创造的“圈子”里分享着、满足着、传播着……,但是在不属于青年的“岛屿”之外,却是另一番景象:“我在德国接受访问,记者经常问我关于卫慧、棉棉的问题。我坦率地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是作家,我就不是作家;如果我是作家,他们就不是作家,我们的差别就这么大”。作家李洱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的这番话,或许能够代表主流的或精英的作家对在青年中流行的“网络写作”、“身体写作”的不屑与反感,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权威文化、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主体对某些青年亚文化的难以认同与排斥。于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群落的网络恶搞者持网络恶搞的锐利武器并闪亮登场,抵抗权威文化、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为代表的“父辈文化”。他们借用网络这一方熟悉的阵地,通过一个个虚拟的身份和名字,熟练运用各种网络技术,恶搞大片、恶搞主流、恶搞成人世界中一切成套的规则与既定的秩序,攻关夺隘且攻势凌厉,瞬时间,“父辈文化”伤痕累累。即便这种抵抗只是仪式上的,但至少表明了青年的一种态度,套用时下一句流行的歌词来说就是“秀出我的花样,我有我的YOUNG”。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