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姆嘉通美学的二重性和美学批评(4)

作者:朱立元 曾仲权 更新时间:2014-07-10 14:0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鲍姆嘉通;美学;二重性;感性学;审美学;美学批评
【职称论文摘要】
三、鲍姆嘉通美学二重性和美学批评的 实质及其历史意义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自鲍姆嘉通提出美学学科设想以来,感性学和审美学的二重性就包含在它的美学学科的原初设想之中。朱光潜先生在撰写《西方美学史》时已经


  三、鲍姆嘉通美学二重性和美学批评的

    实质及其历史意义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自鲍姆嘉通提出美学学科设想以来,感性学和审美学的二重性就包含在它的美学学科的原初设想之中。朱光潜先生在撰写《西方美学史》时已经隐约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凭这些感性认识见出事物的完善,就是见出美;见出事物的不完善,就是见出丑。虽是感性认识,他究竟还是一种审辨美丑的能力,这种审辨力鲍姆嘉通称之为‘感性的审辨力’(iudicium sennuum),即一般所谓的‘审美趣味’和‘鉴赏力’。”[11]290所以,不仅感性认识的规律是美学研究的对象,而且感性认识的运用也是美学所要研究的内容。“美学所研究的是凭感官认识到的美,这种美不能脱离主体的认识活动。”[11]290我们认为,这与其说是一种认识活动,毋宁说是一种审美鉴赏判断、审美实践活动。因此,审美鉴赏、审美活动应该是鲍姆嘉通美学学科原初设想中非常重要的层面。由此可见,朱光潜先生已经意识到?魧sthetik不仅有感性学的意思,还应该包含审美学的意义。
  在鲍姆嘉通的美学中,感性学往往为审美学提供审美标准。这充分表现在他对诗和诗歌的美学批评中。从莱布尼茨、伍尔夫那里继承来的和谐、一致、秩序、完善等感性认识的标准成了衡量诗歌是否具有诗意的审美标准。鲍姆嘉通说,“对美学的这个部分(按:指‘美学批评’)来说,如果人们在对美的想法、词句和作品进行判断时,不想陷入趣味的空洞争论,那么,就完全有必要事先具备对美学的其他各部分的某些知识”[5]2,而这“某些知识”即是从理性角度对作为低级认识能力的感性认识的研究所得出的规律(感性学),“从根本上说,它企图把它自己的主要用来研究认识的唯智主义学说扩大运用到感觉和知觉的现象上来”[12]150。同时,鲍氏在将美学分为理论美学和实践美学的时候明确了理论美学一般性总论研究的三个方面:“关于事物和思维的对象,即研究法;关于清晰的秩序的,即方法论;关于以美的方式思维和以美的方式分布的对象的符号,即符号学。”[5]4这三个方面又分别和感性认识的三种美(思想、对象的一致,秩序和布局的美,符号涵义的美)相对应。感性认识的三种美既是理论美学研究对象的理想状态,又是感性学的研究对象和美的理想。而从一般性总论着手坚持理性分析的理论美学和从理性的唯智主义来研究考察感性领域的感性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的。同时,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已然明了以往仅仅用感性学来涵盖鲍氏美学思想全貌是存在片面性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为此,我们将鲍氏美学中包含理论美学、旨在从理性的唯智主义来研究考察感性领域的部分称为感性学,包含实践美学、强调审美实践的部分称为审美学。进而言之,从鲍姆嘉通的相关论述中我们还发现,从理论美学、感性学得出的感性认识的规律正是对实践美学、审美学的指导标准和批评标准。如前所述,这鲜明地体现在:理论美学一般性总论的三个方面和感性认识的三种美正是鲍氏对诗和诗歌进行批评的切入点和批评标准。由此,鲍氏美学的二重性——感性学和审美学的实质即是理论美学和实践美学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如果说鲍氏在创立美学之初是要将感性认识纳入理性或者说理论理性考察的视野之下,同时审美是一种实践的话,那么其美学二重性的实质在更深层面即是理论性理性和实践性理性的统一和结合。需要说明,我们这里用“理论性理性”和“实践性理性”是为了与康德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相区别,康德的“实践理性”主要指与自由意志相联系的道德实践。具体说来,将感性认识的领域作为“analogon rationis(类理性),即理性在混乱的认识领域内的相似物和畸形物”[12]151加以考察,是感性学、理论美学的任务;而指导低级认识能力从感性方面认识事物、完善感性认识、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进行美的训练、将诗看成感性谈论、强调在对感性谈论的领悟中对诗和诗歌进行美学批评,均是鲍氏美学实践性的体现。而且他认为,既有客观存在的美和丑、又有主观感性认识中的美和丑,“丑的事物本身可以被想为美的,而美的事物也可以被想为丑的”[5]5,认识本身的美与具体物质和对象的美应该区别开来。也就是说,鲍氏将由审美鉴赏活动在主观感性认识中获得的美和客观的具体物质、对象的美区别了开来。这再一次体现了鲍氏美学的实践审美学维度。此外,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舒斯特曼在对鲍姆嘉通美学的重新解读中发现了鲍姆嘉通美学身体训练的实践维度,主张“复兴鲍姆嘉通将美学当作一个超出美和美的艺术问题之上, 既包含理论也包含实践练习的改善生命的认知学科的观念”[13]。这一观点我们是赞同的。因此,我们提出鲍姆嘉通美学具有二重性——理论性理性的感性学和实践性理性的审美学是有其学理依据的。
  鲍姆嘉通的美学对后世,特别是对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影响深远。这不仅因为他命名?魧sthetik的开创之功,而且也因为其美学的二重性和美学批评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曲折的。康德、黑格尔都对鲍氏发明的?魧sthetik概念提出不同看法,而恰恰在这种批评意见中透露出他们对鲍氏美学的部分接受。
  鲍氏美学的二重性——感性学和审美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德的美学研究。笔者曾经指出,“可以说, 鲍姆嘉登的‘感性学’(?魧sthetik) 使康德意识到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中间地带’,并进而成为其完成《判断力批判》的一个颇为直接的理论诱因。” [14]这从康德对鲍氏“?魧sthetik”概念的批评中可以见出:“唯有德国人如今在用感性论(?魧sthetik)表示别人叫做鉴赏力批判的东西,在此,作为基础的是杰出的分析家鲍姆加登所持有的一种不适当的希望,即把对美的批判性判断置于理性原则之下,并把这种原则提升为科学。” [15]46这里,康德批评了鲍姆嘉通将审美的鉴赏判断力(美的批判性判断力)置于着力用理性原则考察感性认识领域的感性论(?魧sthetik)的探讨之下。因为鲍氏是站在感性论(?魧sthetik)的立场,而康德是站在先验论鉴赏判断的立场,所以不同意鲍氏把美学看作一种科学的设想[6]149。但是康德实际上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和吸收了鲍氏对“感性的审辨力(iudicium sennuum)”(鉴赏判断)的研究。只不过康德认为,鲍氏从感性论(?魧sthetik)的理性原则的考察所得出的规则和标准主要只是经验性的,而鲍氏却把遵循先验原则的审美(鉴赏)判断力置于这种感性论(?魧sthetik)的理性原则之下,并希望把这种判断的规则提升为科学,这当然是不妥的。可见,康德已经意识到了鲍姆嘉通美学的这种二重性,即理论性理性的感性学和实践性理性(具有经验性)的审美学。不过,由于鲍氏美学这种实践性、经验性,不符合康德美学(审美(鉴赏)判断力)的先验论体系,所以他批评鲍氏建构感性论(?魧sthetik)美学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上述规则或者标准就其最主要的来源而言仅仅是经验性的,因而决不能充当我们的鉴赏判断必须遵循的确定的先天规律;毋宁说鉴赏判断构成了那些规则的正确性的真正试金石”[15]46。显然,审美的鉴赏判断在康德看来所必须遵循的是先验论的先天规律和法则。而鲍氏却将审美的鉴赏判断力置于源于经验性的理性原则的科学考察上,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鲍氏从理性的唯智主义来研究考察感性领域的理性,即“理论性理性”。这种经验性的“理论性理性”不同于康德的“理论(纯粹)理性”,康德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出自先天原则的认识能力称之为纯粹理性。”[6]2可见,康德区分了鲍氏将审美的鉴赏判断纳入经验性理性原则的科学探讨之下所秉持的“理论性理性”和康德自己所主张的、审美的鉴赏判断必须遵循的先天原则的纯粹理性即理论理性。更重要的是,康德反过来把基于“先天规律”的审美鉴赏判断看成鲍氏美学即感性论(?魧sthetik)的那些经验性“规则的正确性的真正试金石”,看作这些规则之上的规则、标准之上的标准。这明显看出康德美学与鲍氏美学在体系上的根本区别。而这正是康德批评鲍氏感性论(?魧sthetik)(美学)的出发点。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