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姆嘉通美学的二重性和美学批评(5)

作者:朱立元 曾仲权 更新时间:2014-07-10 14:0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鲍姆嘉通;美学;二重性;感性学;审美学;美学批评
【职称论文摘要】
这一点还可以从康德上述引文接下来的论述得到证实。康德说:因此可取的是,要么使这一名称重新回归原处,并把它留给是真正科学的学说(这样一来,人们也就会更为接近古人的语言和意义,在古人那里把知识划分为 [可

     这一点还可以从康德上述引文接下来的论述得到证实。康德说:“因此可取的是,要么使这一名称重新回归原处,并把它留给是真正科学的学说(这样一来,人们也就会更为接近古人的语言和意义,在古人那里把知识划分为αισθητα και νοητα[可感觉的和可思想的]是很著名的), 要么与思辨哲学分享这一称谓,并部分的在先验的意义上、部分的在心理学意义上的接受感性论” (2)。由此可见,康德在此既批评了鲍氏感性论?魧sthetik不符合先验论的经验性立场,又网开一面,在另一种意义上作了某种让步,即同意“部分的在先验的意义上、部分的在心理学意义上”接受和保留?魧sthetik这个词。这一方面体现了康德对鲍氏?魧sthetik的矛盾心态,另一方面也可看到鲍氏美学对他的某种影响和启示。
  需要指出的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还区分了自然概念的实践和自由概念的实践。和自然概念相关的实践被他称为技术上的实践,“一切技术上的实践规则(亦即艺术和一般熟练技巧的规则,或者也有作为对人或人的意志施加影响的技巧的明智的规则)” [6]6,这种技术上的实践只涉及自然概念物的可能性,只能被称为规范而不能称为规律。能称为规律的是康德认为真正属于实践哲学即实践理性中的道德实践,这种实践只和自由概念相关,要求人的意志按照超感性原则而采取行为。显而易见,康德在这里已经区分了鲍姆嘉通所主张的作为审美学的实践维度的理性(我们称之为“实践性理性”)和他自己的道德实践理性。鲍氏强调美的训练,即身体、审美技巧等的训练实际上属于技术上的实践,这种作为技术上实践的“实践性理性”不同于他所主张的道德上实践的真正的“实践理性”。前者在他看来属于理论哲学的研究范围,后者才是真正的实践哲学。虽然康德将鲍姆嘉通美学的二重性即感性学和审美学所体现的理论性理性和实践性理性,同他自己所主张的理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作了明确区分,但是鲍氏美学所包含的、由感性学和审美学所体现的理论性理性和实践性理性的二重性,无疑对康德将审美鉴赏判断作为沟通理论(纯粹)理性和(道德)实践理性的中介,从而将其《判断力批判》作为连接《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产生了某种诱导和启发。诚如吉尔伯特和库恩所说,“它(按:指鲍姆嘉通的?魧sthetik体系)还能够为一百年之后它的至高点——即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指出方向” (3)383。
  而鲍姆嘉通对美学的命名和美学批评对黑格尔的影响则比较明显。有意思的是,黑格尔也是在批评鲍氏的?魧sthetik概念中部分地接受了他的观点。黑格尔在其《美学》开篇就一方面批评鲍氏提出的伊斯特惕克(?魧sthetik)这个名称“不恰当”,但同时认为用这个名称无关宏旨,且其为一般语言所采用,沿用无妨。这就在实际上认可了?魧sthetik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当性。不过,他另行提出“我们这门学科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地一点说美的艺术的哲学” [8]3,意图赋予这个名称以新的含义。事实上,黑格尔“艺术哲学”这一新提法正是受到鲍姆嘉通美学批评的影响。因为鲍姆嘉通的美学批评——哲理诗学,既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将诗学和修辞学一起作为旨在“训练门徒成为诗人和演说家” [17]的创造性科学,又不是如彼时德国人从感官愉悦和情感体验去看艺术作品,而是从哲学的高度来分析艺术门类——诗的规律和具体艺术作品——诗歌。黑格尔明确指出,“美学在沃尔夫学派(鲍姆嘉通)之中,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则毋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8]2。由此可见,黑格尔在《美学》中正是有批评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从理念论哲学的维度系统地考察和分析了构成艺术美本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类型及其历史发展,从而把美学学科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新高度。
  注释:
  (1)根据上下文和行文的对应来看,感性表象和感情表象应是同一个含义。
  (2)本段引文综合邓晓芒和李秋零的译文,并根据德文原文作了修改。德文是:Um deswillen ist es ratsam,diese Benennung entweder wiederum eingehen zu lassen …….邓译作“为此我建议,要么使这一名称重新被接受……”[16],李译作“因此可取的是,要么使这一称谓再次死亡……”[15]46。笔者请教了精通德语的有关美学家,认为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对eingehen这个词的翻译,邓译是“接受”,李译是“死亡”,似乎都不够准确。该词原意是进入某处,这个某处如果指的是当下,邓译就是对的;如果指过去,李就比较接近原意,但是译作“死亡”不够确切。笔者认为,按照上下文,康德意思似乎是:不要像鲍氏那样来引入那个词(在感性领域中追求知识),还是应将这个词回到它本来的意义上,即古希腊那里,它只是感性的,不可能与纯粹理性融通。因此我们将此词译作“放弃”。这样的理解也正好呼应引文最后讲的另一种情况,即若不放弃?魧sthetik这个词的话,就要让它兼具先验性和心理学的特点。
  (3)[美]吉尔伯特,[德]库恩.美学史(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本文所引《美学史》中译本这一段话中的“一百年之后”,时间上明显有误,鲍姆嘉通的《美学》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之间相距不过四十年左右,特此说明。
  参考文献:
  [1]叶本度,主编.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26.
  [2]吴金瑞.拉丁汉文词典[K].台中:光启出版社,1988:77.
  [3]罗念生,水建馥,编.古希腊语汉语词典[K].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27.
  [4]参看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30.
  [5][德]鲍姆嘉通.美学[M]//刘小枫,主编.德语美学文选(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