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机制的几点探索

作者:王勤谟 更新时间:2012-10-08 09:5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点,新,
【职称论文摘要】
 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并且正在卓有成效地进行和实现中。之所以说创新在我国卓有成效地进行和实现中,不仅表现在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上,而且更重要的表现在创新机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中。因为只有创新机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才能确保创新成果源

一、经济体制
  创新的动力取决于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引进前苏联156项建设项目时,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要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但是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创新少之又少,甚至不允许创新。如笔者所在的国防工业,在1960年12月召开的国防工业三级干部会议上,提出“一刀两断”和“一丝不苟”的要求,即对苏联技术资料作了改进的地方,都要“一刀两断”地改回来,并且要“一丝不苟”地执行原苏联技术资料的规定,挫伤了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是完成上级安排的计划的生产场所,而不是参与市场竞争,自负盈亏,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因此没有创新动力,即使有也很微弱。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则相反。也就是说,关键在于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计划任务,还是为了资本增值。如果是为了计划任务,对创新的需求并不迫切;如果是为了资本增值,则需要创新为创造利润服务,使创新与经济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创新水平又是分层次的,大体可分为原始创新、改进创新和跟进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创新也可以在一个国家主要引进方式上观察到,并大致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
  第一层次,以美国为代表,主要引进人才,发展前沿性科学技术。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占领德国时,苏联主要是搬德国的工业设备,而美国则是搜罗德国顶尖的科技人才。至今,美国仍是大力吸引世界各国优秀人才。
  第二层次,以德国、日本经济起飞阶段为代表,主要引进专利技术,通过二次创新,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如德国,以引进合成化学技术为突破口,用40多年时间(1860—1900)超过英国,实现工业化。合成化学的发源地是英国。英国人H.W.帕金(1838—1907)发明了合成染料,由于英国当时可以从殖民地进口大量廉价的植物染料,并不重视合成染料。德国人霍夫曼(1818—1907)在英国从帕金那里学到了合成染料技术,1863年抱着在德国建立人工染料工业的宏愿回国,德国自此大力发展焦油染料工业。合成染料工业带动了纺织工业(合成纤维)、制药工业(阿司匹林等)、油漆工业和合成橡胶工业等,使德国成为超过英国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人类也因此进入“化学合成时代”。
  日本也是如此,有两个著名的例子。一是氧气顶吹技术。氧气顶吹技术是1953年奥地利发明的,但未受到重视。1955年日本由通产省组织引进,由各大钢铁公司研究所参加,组成氧气顶吹技术研究所,自1956年边引进、边开发、边设计、边试验,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全套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装备,从而使日本钢铁工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半导体技术。1953年索尼公司从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引进其所属贝尔实验室发明的晶体管技术,想制造人人能使用的收音机,而不是贝尔建议的销量有限的助听器。为此,需要研制出一种为收音机所用的高频晶体管。贝尔实验室最初的晶体管是一块两边熔合铟的锗板,是阳极—阴极—阳极的排列。由于负电子比正电子移动速度快,要获得高频率,要改成阴极—阳极—阴极的排列。铟做不到这一点。通过试验采用大量搀磷的办法,获得成功。继半导体收音机获得成功后,又制成半导体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产品,使日本一举成为世界家电生产大国。
  当然,这种引进方式有风险,因为新的技术发明并不一定完善或有商业价值。如日本马自达公司于1950年引进德国发明的转子发动机技术,花了很大力气攻克了密封等技术难关,但由于这种发动机在低速时燃料经济性差,不但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反而使该公司在1974年陷入一场严重危机,为了渡过这个难关,向福特汽车公司转让了它的1/3股份。
  第三层次,以前苏联为代表,主要引进生产线和设备,生产该国还不能生产的产品,等距离跟进。苏联在1930年初到1940年初,搞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购买西方公司承建的成套工厂和设备,并在国内进行翻版复制。规模大、数量多,几乎包括了一切经济和军事生产部门。据1944年6月斯大林一次谈话中披露,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结果,一是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西方50—100年的距离;二是等距离跟进难以赶超。在西方国家设立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输出高技术后,连等距离跟进也难以做到,和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我国过去的引进方式基本上也是苏联方式。
  对一个国家来说,都会同时存在着三个层次的引进方式,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就这些国家在某一个时期内的主要引进方式而言。
  第一和第二层次引进方式都在人类社会中产生新的事物,并自然取得产业化后的核心技术。
  第三层次引进方式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产生新的事物,引进国也不掌握核心技术,学到的主要是设备操作技术,但却是引进国的新事物。引进国可以省去研制费用和避免风险,并迅速缩短和发达国在产品生产上的差距,从而成为发展中国家主要引进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能引进的基本上都已引进的情况下,为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必须转向自主创新。
  二、国家意志
  在创新上,国家意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我国正在建设的国家创新体制,制定并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发生过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机的应用,第二次是电力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第三次是电子信息业的发展。在电子信息业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的意志。例如,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5年年底研究制造成功,1946年2月15日举行揭幕典礼。这台机器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为美国陆军所属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研究制造,用于炮弹弹道轨迹的计算。集成电路初期,80%~90%是由美国政府订货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具体地说,也就是在1960年初期,以美国国防部大量购买的方式,探索和鼓励集成电路在军事电子装备中的应用,并通过“阿波罗”、“民兵”导弹系统采用集成电路来推进集成电路的发展。互联网的雏形是1960年末至1970年初,由美国防部资助的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斯坦福大学和位于盐湖城的犹太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连接起来的名为ARPANET(阿帕网)的网络。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4年1月25日《国情咨文》中提出要争取在2000年前“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即全国信息基础设施,1993年9月正式提出,由副总统戈尔负责)。在航天事业上也是如此。1960年,美国政府出资近300亿美元,动员了两万家中小型公司和工厂,12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共24万人参加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从而发展出一个完整的航天产业。从上述几个例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创新上军民技术结合的重要性。美国历来重视军民技术的相互转移,从而提高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而前苏联,军民两条线,军用技术水平很高,可以和美国媲美,而民用技术相对来说很落后。 但是,由国家意志确定创新项目,也并不一定能看得准或贯彻始终。例如,由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提出,由副总统戈尔直接抓的“信息高速公路”项目,引领世界潮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样同时由克林顿亲自提出,由戈尔直接抓的,有人认为可同“阿波罗登月”计划媲美的国家工程——“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V),却是不同的结果。PNGV的主要目标有三个,其中第三个目标是:开发一批新型轿车,百公里油耗由9升降至3升。计划2004年出样车。PNGV取得了很多成功,也碰到产业化等问题。布什政府在2002年以研发和生产燃料电池的轿车和卡车的“自由车(Freedum Car)”计划取代了PNGV。(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