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机制的几点探索(2)

作者:王勤谟 更新时间:2012-10-08 09:5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点,新,
【职称论文摘要】
在以国家意志进行的创新上,也有失败的。突出的例子是20世纪50年末我国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当时《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大意是:西方发明马氏炉(指马丁父子发明的平炉)、贝氏炉(指贝斯麦发明的转炉),我们通


  在以国家意志进行的创新上,也有失败的。突出的例子是20世纪50年末我国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当时《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大意是:西方发明马氏炉(指马丁父子发明的平炉)、贝氏炉(指贝斯麦发明的转炉),我们通过群众运动也能发明王氏炉、张氏炉。与此同时,在农作物上大放卫星,也就是搞大创新。但是这些做法的结果都是事与愿违,不但没有大创新,却带来了大灾难。现在当然不可能再出现这种做法了,但仍要警惕在创新上投上面所好的虚假的事的发生。
  三、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
  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我国带来了创新的勃勃生机,但就在此前十几年我国还在批判“技术中心论”。例如,1978年8月12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电子中心论”批判》的文章。文章中说:“多年来……竭力推行‘技术中心论’,鼓吹‘技术第一’,胡说什么‘唯一的一条出路是靠技术,搞技术革命’。其罪恶目的就是要把人们引上埋头技术、不问政治的邪路上去……为了鼓吹……那一套‘技术中心论’,打着发展新技术的幌子,利用人们对电子技术新成就和电子工业这一新兴工业部门的注意,编造了一大套‘电子神话’,竭力夸大电子技术的作用。他们像一个‘电子拜物教’的传教士,喋喋不休地告诉人们说:谁突出电子技术,谁就能由落后变为先进……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要‘找出一条发展新技术的具体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要用电子技术带动一切,以电子为中心。‘技术中心论’不过是那个臭名昭著的‘技术中心论‘的新变种。”
  这种由于某种意识形态障目,扼杀创新的事,历史上并不鲜见。远的,如欧洲中世纪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1600年3月17日,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由于反对地心说,拥护哥白尼的日心说,主张宇宙是无限的,被教会打成异教徒,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被活活烧死。近的,如苏联遗传学上,把摩尔根学派与米丘林学派之争变成阶级斗争。在斯大林的支持下,李森科把米丘林生物学冠以“进步的、唯物主义的”字样;而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则加以“反动的、形而上学的”字样,并采取一系列行政措施,企图消灭这一学派。在我国,由于受“学习苏联”的影响,也曾出现过大力推行李森科学派的遗传学,批判并压制摩尔根学派的情况。就在前苏联和中国对摩尔根学派进行批判期间,在世界范围内遗传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现代分子遗传学和遗传工程技术。而前苏联和中国却因此拉开了与科学发展新水平之间的差距。我们一定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再现。
  创新机制又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的学者提出,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缺民主和科学。在科学这个方面,无独有偶,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的“李约瑟难题”。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既然是一个难题也就不容易找到答案。但也有一些看法值得一提,举两例于下:
  有人提出:在西方古代产生了一本书,叫《几何原本》。它的严密论证的思维方式,成了在西方产生现代科学的基因。相应地,在古代中国则是《易经》。它是产生中国诸子百家之源。书中提出的八卦仍为现在中国人所熟知,但没有提供在中国发展现代科学的基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还是必然性?
  关于前者,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高级研究员陈方正在《中国文化》2009年秋季号发表了一篇题为《在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文章,提出西方科学渊源的看法。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西方科学的渊源头绪很多,主要脉络可以用两个人和一本书作为代表。这两个人是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和柏拉图(Plato),一本书是《几何原本》(Elements)。
  毕达哥拉斯……创立了一个神秘教派,它通过特殊的教义,将宗教意识与宇宙奥妙的探索(亦即今日所谓科学研究)这两者牢牢结合起来,从而对理论科学特别是数学,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这教派一度非常强大,但没有多久就被反对者所消灭。然而,它的思想却由星散到希腊各地的教徒传播开来,最后传授给雅典城邦里面一位最有才华的贵族子弟,那就是柏拉图。在毕达哥拉斯教派的影响下,他创办了“学园”(The Academy),广招弟子,大力提倡数学研究,这大约是400—340BCE的事情,正当孟子的时代。后来学园中的数学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重要成果编篡成书,那就是300BCE(欧几理德(Euclid)汇集)出现的《几何原本》,它成为其后二千年间西方所有理论科学的基础。
  毕氏教派……有个非常特殊的观念:冥想以及数学和宇宙奥秘的探究可以导致永生,这就将宗教修炼与科学探索从根本上结合起来了。
  对于毕派来说,数并不仅仅是计算、推理工具,而还是神秘、有生命、有性格的事物。例如,他们认为:偶数和无限、多元、阴性等观念相关,它代表浑沌(chaos)和邪恶,奇数则和限度、单一、阳性等观念有关,它代表秩序和优良;“10”是“完整数”因为它是由1、2、3、4相加而成,而这四者是构成几何形体以及音阶比例的基础。所以,他们的数目观念也带有原始崇拜色彩,这就是所谓数目神秘主义(Number Mysticism)。从对于数目的敬畏、崇拜出发,他们作出了各种猜测和探索。但最后又超越这个阶段,促成了严格论证的数学的萌芽。 以数目为认识世界的关键这一根本观念……导致了西方科学的第一个大突破,最后成为现代科学的基础。说到底,现代科学的精神就是“将大自然数学化”。
  王卓原在《当代亚太》2012年第2期发表的《构建“中国学派”的观念困境:基于比较视野的分析》一文的“东西观念比较”一节中说,西方考察“人”或“物”是着眼于差异,而中国则关注其共性,这一视角上的偏好决定了东西方思想的背道而驰。
  西方重视差异的观念,在西方社会的一切领域都有体现。在物的领域里,因重差异而重视物体的界限,从而发展出清晰化的概念。……重视分类和细致的分析,对研究对象由分子到原子再到离子的不断细化,不断深入内部,这正是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路径。(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