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融入中小城市的政策路径与地方创新述论(5)

作者:孙中伟 更新时间:2015-01-26 12:1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融合;新型城镇化;中小城市;户籍制度
【职称论文摘要】
4.1 中小城市对农民工吸纳能力不足 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之外,中小城市户籍的含金量很低,对农民工几乎没有价值吸引力。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农民工监测报告,在1.6亿外出农民工中,在直辖市务工的占10%,在省会


  4.1 中小城市对农民工吸纳能力不足
  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之外,中小城市户籍的“含金量”很低,对农民工几乎没有价值吸引力。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农民工监测报告,在1.6亿外出农民工中,在直辖市务工的占10%,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占20.1%,在地级市务工的占34.9%,在县级市务工的占23.6%。虽然大城市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但是在就业机会、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社会的资源大都集中在省会以上城市,中小城市就业机会有限,工资水平较低,而且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资源相对匮乏,他们宁肯千里迢迢,乘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从家乡来到东部沿海地区,也不愿意在家乡附近的中小城市打工。
  4.2 农民工落户中小城市的意愿不足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江立华教授课题组2012年的调查,对于未来的定居地点,约37%的农民工选择老家农村或小镇,约36.7%的农民工有意于老家的县城或地级市,另有17.3%的农民工有意于其他城市,绝大多数农民工无意定居中小城市。关于不在城市定居的原因,仅有6%的农民工表示因为户籍限制,60%表示经济条件不允许,另有40%的人表示工作不稳定,排在第三的是亲人都在老家,占36%。由此可见,阻碍农民工入户城市并非户籍限制,而是经济和感情因素。其实,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之外,中小城市户籍的“含金量”极低,对农民工几乎没有吸引力,因此即便放开户籍限制,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也难起到决定性作用。
  户籍限制放开后,农民工融入中小城市的机会和可能性的确会有所提升,但户籍放开只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起点。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就业机会有限、公共资源不足才是制约农民工定居中小城市的根本所在,因此提升中小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5 结语:促进农民工融入中小城市的政策路径
  早在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先生建议,加快中西部中小城市户籍改革是调节人口流速、流向,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在中等城市,应该积极放开户籍,小城市更是完全可以放开,县城则要“敞开城门”,让农民“自由进城”。[42]
  经过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大、中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成熟,劳动力的需求趋于稳定,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新生代农民工如果都聚集在大中城市,寻找合适的工作将会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在就业和生活两个方面均具有吸纳农民工的可能性。第一,在产业结构上,传统制造业和其它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逐步转移到城市远郊或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一般农民工而言,中小城市更适合他们寻找工作。第二,大城市生活成本太高,教育、住房、医疗等公共资源相对稀缺,农民工难以承受,而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由于城市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加上地价便宜,使得居民的日常生活成本、出行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价格都相对较低,尽管不如大城市繁华热闹,却更能让农民工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和文明[43]。

       促进农民工融入中小城市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关键是如何将农民工引向中小城市;第二阶段是如何将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留在中小城市。2012年,全国外出农民工中,约57%分布在地级市以下的中小城市,可见,中小城市也是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主要方向。这些年来,学术界对如何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和市民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户籍、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等四个方面,有的已经被有关部门采纳,并已经形成政策文件,有的还在讨论中。但是,随着中小城市户籍制度的逐渐放开,户籍限制对许多农民工来说已经不复存在,关键问题集中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参与方面。因此,在中小城市户籍限制放开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中小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路径:
  5.1 本地城市化是农民工融入中小城市的主要方向
  各项调查都表明,农民工虽然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但是如果家乡有比较好的机会,大多数人都愿意在家乡或者家乡周边的城市打工;就定居意愿的调查来看,也是如此,有意跨省落户者非常少。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须考虑到城乡关系,特别是农民对故乡的感情;另外,人口在一个县或地级市内进行流动,相应的土地、户籍、社保的流转相对更容易施行。
  5.2 拓展中小城市就业机会,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的就业是实现市民化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沿海地区或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逐步往内地地区或中小城市搬迁,中小城市要做好准备承接产业转移,为农民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仅有就业机会并不够,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提升进城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和劳动收入。提升就业质量,根本上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市场和就业能力,这对农民工个人适应城市,对于提升产业技能水平和产业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3 公共服务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
  过去三十年城镇化建设虽然并未明确以人为核心,但地方政府的投资狂热,城市的就业机会和硬件设施与人口规模是同步甚至是超前发展的,只是在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软的公共服务方面没有充分惠及农民工。新型城镇化要避免圈地运动和投资狂热,但也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工程方面,加大中小城市房地产开发和生产生活环境的优化,逐步拉平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在各项社会服务方面的差距,满足城市新移民的基本需要,这是吸引农民工定居中小城市前提。
  5.4 避免工业开发区带动城镇化的旧模式,建设社区式的产业园区
  过去三十多年间,东部沿海地区大面积建设工业开发区,虽然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但开发区内一般厂房林立、远离城区,学校、医院、商场等一系列的便民设施非常少,难以发育成一个功能完备的城市社区。农民工在这类开发区中工作,仅仅是一个城市打工仔,根本无法参与到城市生活中。中小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应该避免工业开发区带动城镇化的模式,建设社区式的产业园区,周边要建设居民小区、学校、医院,以及商场等配套设施,让城市新移民不仅仅可以在园区内工作,还可以在园区周边像市民一样生活。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