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入朱子的思想世界(4)

作者:子祥 更新时间:2010-10-13 10:5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朱子;思想世界;思想谱系;宋明理学
【职称论文摘要】
三 在澄清其学术性格这一主体性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面对朱子哲学的第二个关键性因素朱子哲学的现实生成之因所谓思想谱系的问题了。所谓思想谱系,从一种哲学内部来看,其实也就是其思想体系的基本架构这是牟宗三


  
  三
  
  在澄清其学术性格这一主体性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面对朱子哲学的第二个关键性因素——朱子哲学的现实生成之因——所谓思想谱系的问题了。所谓思想谱系,从一种哲学内部来看,其实也就是其思想体系的基本架构——这是牟宗三先生经常提到的概念,意即一种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及其展开的内在必然性。但是,如果从一个哲学家可以继承、可以选择的思想架构同时又对其整个思想体系的走向带有制约和决定性的因素来看,则又可以称之为思想谱系,即相当于其思想体系得以展开的既定轨道或河床——笔者也就是在这一意义上运用思想谱系概念的。再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如果一种思想谱系或认知问题的视角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其研究问题的视角与方法也能够得到更多人的继承和效法,那么在这种条件下,所谓思想谱系也就成为一种带有典范性质的研究进路了。朱子的思想谱系实际上就是经过朱子的选择、继承与推进,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典范性质的研究进路的。而朱子哲学的成功,主要也就体现在他将自己所选择、继承的思想谱系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典范性质的研究进路的过程中。
  如前所述,朱子是以其学术性格顺适地进入学术创造活动的,由于其学术性格并没有像心学家那样经过与周遭世界的强烈冲撞,因而其学术生涯中的冲撞主要也就表现在如下环节中,即表现在其对前人思想谱系的选择以及对这一选择的维护、修正与推进的过程中。而在这一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冲撞,既是其学术性格的表现,同时也代表着其理论体系——所谓思想谱系或研究进路的具体形成。
  就思想谱系而言,当朱子进入学术研究活动时,他所面临的主要有三种大的思想谱系。这三种谱系,当然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儒佛道三教;而就当时的具体表现来看,则主要表现为儒佛两家在价值观上的冲突,至于道家,当时甚至还充当着某种调解中介的作用。所以朱子的选择,首先也就在儒与佛之间展开;而道家之中介身份以及其反向溯源的认知方式,甚至还常常被朱子引用来以抗衡于佛教的超越型智慧。这可以说是朱子在当时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基本取向。具体到儒学(理学)内部来看,则又主要表现为由张载在融合儒道基础上所形成的“虚气相即”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本体论与宇宙论、超越追求与现实关怀之双向统一的传统。本来,在张载哲学中,太虚作为“天德”也就代表着理学的所谓价值本体或超越的追求指向,而太极、气化则代表着生生不息的“天道”以及其宇宙生化之迹与现实人生中的种种措置之宜;因而所谓“虚气相即”就不仅代表着本体论与宇宙论、超越追求与现实关怀的并重与双向统一,同时还蕴含着“天德”与“天道”、天地之性与气质之,陛之内在的不可分割性。在张载哲学中,这种双重而又双向的统一也就代表着其为理学所开创的“万世太平之道”,但由于当时的理学还处在初创阶段,因而张载并没有具体探讨这种双重而又双向的统一任务究竟应当如何落实、如何实现的问题,他当时只是原则性地提出了这一任务。但到了作为北宋理学之殿军的二程兄弟,这一任务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所谓指向的层面了,而必须进入到具体落实的层面。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二程兄弟因为其相互生命情调与学术性格的差异,从而又不自觉地将这一双向统一的任务分裂为两种不同的为学进路;而理学内部两种不同的思想谱系,也就由这种不自觉的分裂而同时肇端了。
  比如,对于张载所提出的“天道性命通一无二”的问题,二程当时主要是以其“性即理”来承接并收摄的。这一收摄相当准确:一方面,使人性成为天人贯通的逻辑枢纽;另一方面,“性即理”本身又同时规定着人性之道德与价值本体的地位。这可能也就是他们所反复强调的对“天理”之“自家体贴出来”出来的深意。所以仅就这一点而言,二程作为北宋理学的殿军,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但是,虽然二程以“性”承接了天人贯通的任务,并以“天理”规定人性,可其对天理的理解与落实却又因为其兄弟之不同的学术性格而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走向。比如大程所坚持的“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以及“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等等,就明确地将天、性、心一线贯通,并将天理通过主体自觉的“尽心”活动,从而贯注、落实于具体的人生实践中,这就主要是以主体人生道德实践的方式来落实超越的天理。证之以其《定性书》所标示的“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以及《识仁篇》所开陈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等等,应当说这主要是一种超越而又内在之主体道德实践式的纵向落实。
  小程则不然,他对天理不是采取纵向撑开的方式,而主要是以横向拓展的方式来揭示天理的遍在性;同时,他又力图通过所谓“遍求”的方式以获得对天理之遍在性的认知与把握。所以,他一方面坚持…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另一方面,又对所谓格物穷理坚持一种“遍求”的态度,如“问:‘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曰:‘不拘。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又问:‘只穷一物,见此一物,还遍见得诸理否?’曰:‘须是遍求。虽颜子亦只能闻一知十,若到后来达理了,虽亿万亦可通’”。很明显,小程的天理论及其遍在性表现主要是通过“然”与“所以然”之对翻的方式展开的;而其对天理之落实与把握则同样是通过“遍求”这种认知的方式实现的。证之以其“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都说明他对天理的理解不仅是物理与伦理的浑沦言之,而且其“然与所以然”之形下与形上的对翻,所展开的也只能是一种横向拓展的世界。
  这一纵一横两个世界、一主体体认一客观认知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就既代表着二程兄弟对天理之不同的认知和把握,同时也代表着北宋理学探讨的最高结论。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