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体理论的多校区管理研究

作者:于雅楠 更新时间:2014-10-15 12:05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基础教育 共同体 多校区 管理策略
【职称论文摘要】
据统计,未来三年的小学入学率将不断攀升。为缓解中小学入学压力,均衡教育资源,出现了名校办分校、小区配套校、城乡学校一体化、一校多址等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但是在多校区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师资、生源等差异,导致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基于“共同体理论”,从建立共同愿景、均衡发展、加强沟通交流、以人为本、自主管理、加强凝聚力等几方面内容为着眼点进行分析,提出一校多址的“一个法人、多校区管理”的管理策略,并指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多校区管理中的优势,为中小学多校区管理提供借鉴。

       据统计,2001年到2012年仅北京市每年出生人口就从59759人上升至132227人,10年间涨幅高达两倍多。由此推算,六年后小学入学率亦将不断攀升,未来也将不断走高。但是,2009~2012年北京市的小学学校数量却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实际上,之所以学校数量会减少,是由于学校开始采用多校区办学等原因。据首师大二附2009年的一项 调查研究数据显示,仅海淀区就有48所采用多校区办学的学校,其中有小学36所、中学8所。近年来,缓解中小学巨大的入学压力,均衡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各地先后出现了名校办分校、新建小区配套校、城乡学校一体化、一校多址等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多校区办学初步实现了量的保证,但是尚未达到质的飞跃。因为在多校区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师资、生源等差异,导致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较难保证多校区同质发展。在北京市采用多校区办学的学校中,有些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来保障多个校区之间的优质同步发展。无论是行政方面,还是业务方面都做了非常扎实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对于这种多校区管理尚未进行理论梳理,没有形成一种模式。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此类学校的多校区管理进行探析,一是发掘多校区有效管理的因素,二是指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梳理多校区有效管理策略,以期为中小学多校区管理提供借鉴。
  一、多校区管理存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随之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孤独感和疏离感。传统学校的科层制使组织过于机械,教师没有参与决策权,工作过于单调刻板,缺乏情感交流,导致师生之间的疏离、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疏离、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疏离。在多校区管理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首先,增加校区意味着学校规模扩大,管理人员增多,致使管理层级增加或者管理跨度增大,因此就会出现多头领导、责权不清、相互推诿等问题。加之各校区分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教师往返于校区之间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也相应增加。凡此种种都可能导致校领导难以决策、管理效率不高。其次,由于各校区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校区间发展不均衡。相比单一校区,多校区开展的教研活动、学生活动等很难达到同步。虽然名义上是同一学校,却难以保证同等的教学质量。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学校的声誉,也会使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教师也会因此产生心理落差和疏离感,降低工作热情。再者,多校区管理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学校文化弥散等现象。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历史积淀而成,由于各校区之间交流不畅,学科间沟通受阻,影响学校文化的整体传播。此外,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投入和关注度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学生家庭背景不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投入和关注度也会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学生在校情况的关注度越高,对学校的要求也越高。不同素质的学生、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存在差异。正是各个校区之间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家长的不理解、教师的不认同。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缺乏信任,校区之间相互独立,缺少凝聚力。
  二、一校多址的办学模式
  一校多址是指学校只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在地理位置上至少有两个不相连的校区。以北京市为例,根据校区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又分为同区和跨区两种类型,例如多个校区均位于海淀区,或者分布于海淀区、朝阳区等。根据建校类型,又可分为新建校和合并校。本文所指的多校区管理是多个校区一个法人、一个财务,采用一校多址的办学模式。在该模式下,为建立共同愿景,学校实行“集中决策,分权执行” 的一体化管理,以业务管理为主,行政管理为辅。学校管理层主要由一个大校长和几个常务副校长组 师时间去适应,对其进行引导,只要有进步的空间,就给教师机会。在一些刚性制度上也采取弹性执行的方式。比如考勤制度,特殊情况要特殊处理,很多时候需要换位思考,不能机械的按制度执行。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人性化管理,但是过程中要注意度的把握。理解和包容是相互的,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怀,自然也不会肆意妄为。正是由于学校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培养了教师的自主自觉。正是这样一种内外相通,表里如一的人性化管理,正是这样一种自主、平等、包容、开放的学校氛围,使教师们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学校发展共同协商。
  5.构建以人为本的家园文化
  学校的核心是育人,涉及两个群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学校应以师生为本,创建家园共同体。目前的教改更多强调的是以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往往忽略了这一行为的执行者——教师。实际上,学校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参与到过程中,并在其中得到发展,教师获得教书育人的幸福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比如学校举办读书节,如果教师也参与进来,作为参与者去读各个年龄段孩子喜欢的书籍,认真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相比仅仅作为组织者而言,能够取得更显著的效果。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真正考虑到孩子的需要,他能够获得哪些成长体验。诺丁斯指出,“最好的学校应该和最好的家庭相似”。家庭所追求的更多的是包容、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心,那么学校创设的家园文化更多的就是要关注教师的内心感受,体现学校对教师的关爱,教师自然而然就会将这种真实的内心情感传递给学生。校长要做的就是给教师们更多的空间、更多的支持,以及更多的指导,让每一个人站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能量。以上从五个方面对多校区管理的策略进行描述和分析,虽然这些方面对于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性方面已经在学校层面实践中得到初步印证,但是仍然有其局限性。比如在多个校区的信息沟通、人事制度、教师交流等方面,各个校区在地理位置上的远近很重要。此外,在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都需要有较强的保障。如何能够持续地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保持教师与干部之间的融洽关 系,创建家园共同体,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