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人本教育理念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作者:孙洪涛 张强峰 更新时间:2015-11-16 15:3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职称论文摘要】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审视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认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存在人本教育理念的缺失,并深入探究导致缺失的原因,最后从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结构模式、课程评价体系、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强化人本教育理念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6-0117-04
发起于2001年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十余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也认识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过分强调学生的考试,不能有效协调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致不高  [1 ]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广大体育界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深入开展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一定改善,掌握体育锻炼方法,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使之适应于新时期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一致呼声。基于此,笔者从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结构模式、课程评价体系、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增强人本教育理念的对策。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之内涵
人本主义主张人性向善,尊重人的潜在价值,更注重人性潜能的发掘  [2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尊重人,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弘扬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二是主张人人平等,认为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人人都享有应该享有的权利。三是主张人是自由的,追求人的自由  [3 ]。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内涵就是“以人为本”,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在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4 ]。中国当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结合了西方最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理念。在中西方不同理念的融合下,在尊重人、主张人人平等、追求自由的理念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彰显出包容性、引导性、全面性和平等性等特点。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 ]。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是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挖掘学生“德智体”中的“体”的能力,促进学生达到全面发展中对“体”的基本要求,还要在此过程中追求师生和谐平等的发展关系,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和意识的潜在发展,进而培养学生自发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缺失之表现
笔者通过多年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与调研,以及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师生关系上,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重视不够,并未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深入贯彻和落实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之中。
1. 单一的教学内容缺乏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包容性
随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三自主”选课制(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的实施和推行,田径体操等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课程由于身体负荷强度大,技术难度高而选课学生极少,而田径和体操等传统体能类项目课程正是学生增进体能和协调性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训练方式  [6 ],这种避难就易的选课制使得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偏重于运动技术类的教学,摒弃了运动能力类的教学项目,而室内的身体负荷量小的娱乐性运动项目成为大学生选课的热门内容,在设计和制订这些课程教学内容时,为了兼顾大学生运动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在运动负荷和技术难度上与中小学无本质区别,容易导致有一定基础的大学生缺乏体育课学习兴趣。这种过于偏重技能教学的教学内容,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大学生难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2. 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引导性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为了兼顾所有学生,发挥最大教学效果,几乎都是讲解技术动作、示范技术动作、学生练习技术动作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中,体育教师一般只注重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做到控制好课堂,把握好教学过程,传授技能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仅重视传授技能,缺乏对学生启发式的引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情感沟通能力和自主发展思维能力,学生主体性被教师主体地位完全替代,压抑了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3. 单向的课程评价缺乏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全面性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仍过分强调通过考试来评定课程,教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单向的课程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首先在课程目标上,受传统教育以知识技能为本的观念影响,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师扮演着“复制者”的角色,即学生只要掌握所学运动知识技能即可;其次在课程评价上,只看考试成绩,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体育学习的唯一标准,缺少教师对学生进步幅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也偏重于学生对他教学内容的复制程度,缺少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区分。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没有形成多元化的主体参与模式,同时也缺少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因此许多学生慢慢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这与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相违背的。
4. 疏远的师生关系缺乏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平等性
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课堂教学互动到课外交流方面来看,师生关系普遍冷淡,关系疏远的情况愈演愈烈。从教师角度来看,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师道尊严”观念根深蒂固,并且有些体育教师课前缺乏充分的准备,“上课就来、下课就走”已成高校体育教师上课的一种常态。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的只是那些特别突出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与教师沟通很少,使得师生关系陌生和疏远。此外教师为了兼顾教学进度,忽视了体弱群体学生在运动能力上存在的差异性,体弱群体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展示自我个性,师生相互信任度也逐渐降低。从学生角度来看,有些学生始终把老师当做“管自己的人”,看见老师能躲就躲,有问题有困难也不敢和老师沟通交流,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路人,毫无亲近感。

         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缺失之归因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