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体育锻炼干预

作者:胡德同 郭庆双 杨芳 更新时间:2011-06-08 09:1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职称论文摘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在自我认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广泛存在。它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需要大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合理运动处方指导下的体育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有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疾患问题也层出不穷。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又面临着学习、生活和就业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压力,这就容易导致大量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近年来,一系列的大学生伤人和自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地认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出现,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根据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不良状态是指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持续时间较短、危害轻微,一般能通过休息和自我调整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加以改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损害较大,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必须经过专业心理师的指导治疗才能够解决心理症状,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症状有:神经衰弱、焦虑症、偏执、强迫性神经症、恐惧症、抑郁症等,严重者可发展成为精神病。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个性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就业和生存压力问题等[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概括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主观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并且大部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1.心理发育不成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敏感的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发育接近成熟,而心理发育却远远落后于生理发育和身体发育,当他们面临一系列的社会、交往以及生理问题时,心理冲突和矛盾就凸显了出来。许多大学生对自我缺乏一个合理、准确的认识,自我评价不够理智和客观,往往盲目自大,在受到挫折后又转入到另一个极端;还有的感情脆弱,意志力不坚定,心理耐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出现灰心丧气、悲观失望和自暴自弃等不好的心理情绪;人际交往(包括恋爱)方面的挫折也使大学生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轻生自杀。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合理的解决,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或者产生心理疾病。
  (2)自身人格或生理缺陷也易导致心理问题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总和。偏执、强迫、自负、多疑等不良人格,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有人格缺陷的学生往往心绪压抑,行为消极,觉得生活缺乏意义,这种心理的长期重压得不到缓解时有可能会出现伤人或自杀行为。学生个体的疾病和生理缺陷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个子矮小、体形不如意、相貌有生理缺陷等都易使学生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
  (二)客观原因
  1.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
  在改革开放等社会浪潮的冲击下,市场经济引导下的竞争机制成为一些人衡量自身价值的杠杆。不少学生舍弃自身价值观和理想去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和短期目标,往往导致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滋生,导致部分人意志消沉,甚至堕落。另外,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日渐明显,不少大学生过度痴迷上网,妄想逃避现实生活,想在网络中寻求安慰和自信,最终沉溺其中不可自拔。在这些价值冲突和物质诱惑面前,许多大学生常常感到茫然、疑惑、混乱,心理失衡在所难免。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过分重视子女学业,认为学习是主要的也是唯一的目的,所以想方设法阻止学生的一切业余爱好。在生活上一味溺爱,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品德规范教育放松,造成孩子心理脆弱,行为放纵,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教育指导思想失误的影响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我们在教育指导思想上过度强调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而没有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优化,没有形成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的配套机制,导致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脆弱。此时,如果有相应的环境刺激的诱发,就极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4.就业和生存压力的影响
  随着我国各类高校及职业学校的大规模扩招,面临在大学生面前的就业和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高等劳动力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矛盾,择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出现了忧虑、不安、失落和无所适从等心理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约有40.56%的毕业生存在不健康的择业心理。
  三、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有效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各类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静了大量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成果仅仅是限于理论研究与指导性建议。如建议高校转变教育思想,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要更新教育观念,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塑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大学生要善于提高自我,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因为人格与心理健康各方面的测量指标都有着高相关,有着强烈人格魅力的人往往有着积极向上的情绪和理性平和、积极向上、自信健康的社会心态[3]。
  这些建议虽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规定了总体方向,但是往往是空洞的理论,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和采取有力措施。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体育锻炼的角度出发,对体育锻炼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做了许多建设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够很好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能够缓解和解除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状态;通过积极地情绪体验来改善大学生应激情境下的应对方式;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完善人格,促进积极、良好心态的形成。
  采用体育锻炼的方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部分就是要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是指健身指导者为了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根据健身锻炼参加者的具体情况,用处方的形式,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运动种类:对锻炼的喜爱程度以及从中获得快乐是扩大锻炼心理效应的重要因素。令人喜欢的、有趣的、中等强度并回避竞争的有氧运动对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最为有益。
  (二)运动强度: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的身体锻炼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强度过大有可能使人产生不良的应激反应,强度过小则不能产生有效地情绪体验。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