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心理生成机理及其预防对策探讨(2)

作者:白强 王浩 更新时间:2010-10-15 00:23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大学生;自我攻击;心理机理;对策
【职称论文摘要】
畸形发展,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极端自我攻击行为就在所难免。 三、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心理生成机理 (一)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心理的形成过程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发展心理学也认为,处于婴儿期的

畸形发展,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极端自我攻击行为就在所难免。
  
  三、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心理生成机理
  
  (一)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心理的形成过程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发展心理学也认为,处于婴儿期的人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的“性”是同一的,只是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处的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导致“习”相去甚远。这印证了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行为并不是瞬时性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
  根据调查分析,可以把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心理生成机理过程标示为图1。
  
  
  (二)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心理的特征分析
  1.阶段性
  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心理生成机理可以划分为心理萌芽期、心理形成期和行为期3个阶段。这3个阶段是递进的关系,其发展过程可以描述为:个体在社会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人格顺应障碍和情绪控制失调,而人格顺应障碍和情绪控制失调又直接形成个体的痛苦感受,在本能的趋使下,个体寻求超脱现实的解决办法,进而产生极端自我攻击动机。这种动机形成后,人的求生本能又使个体陷入深深的“生”与“死”的强烈矛盾冲突中,一旦作出“死”的抉择,个体就会获得心灵解脱的“快感”,这时个体会显得十分平静,进入非常危险的平静期。平静期后,个体就会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实施极端自我攻击行为。这说明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心理是一个长期发展和积累的过程。
  2.外显性
  所谓外显性,是指大学生在极端自我攻击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总会通过一些不正常行为和不经意的言语或行为方式表现出来。通过访淡自我攻击信息人(包括学生亲人、周围同学等)、开展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了解到实施自我攻击行为的学生在平常曾经不经意地流露过“我不想活了”、“生活太没味了”、“讨厌这个社会”、“死了比活着好”等言语,有的实施自我攻击行为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行为反常,如独来独往,一个人去偏僻处静坐等。一般说来,这些言语和反常行为就是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行式,这为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早介入干预提供了信号。
  3.否定性
  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来说,自我否定是其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然而对于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来说,却是走向结束生命的心理前提。从研究可知,不管是何种原因导致何种人格顺应障碍还是情绪控制失调,其实质都可归结到一点,就是个体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否定——生命意义的颠覆。如果一个人决定把“死亡”作为解脱精神痛苦的方式时,他就会认为自我的“存在”、“生命”已不必要。这说明,加强对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和家庭与社会责任感教育尤为重要。
  4.可控性
  正是因为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有一个过程,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才是可以控制的。图l暗示我们预防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有3个介入点。一是在个体心理萌芽期介入;二是在个体心理已经形成期间介入;i是在行为未遂后控制。这说明,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有其规律可循,只有我们善于观察,深入学生,及时介入干预,有效预防则完全可能。
  
  四、预防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从前述可知,造成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深层的社会原因,也有直接刺激源,既有外在因素,也有个体内在的心理病变。因此,预防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须从多方面人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预防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既要“治本”,也要“治标”。“治本”是关键,“治标”是补救。
  
  (一)治本——关键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治本”就是家庭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心理成熟。这是防范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根本。
  1.切实改善家庭教育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和方法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体的人生走向。因此,要防范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必须首先改善家庭教育,强化亲情教育,家长要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着想,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既当严父严母,又是平等朋友,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2.真正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
  近些年来,中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但实际效果不容乐观。中小学存迫于强大的升学压力和家长“望子成龙”强烈愿望的共同趋使下,素质教育实际上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孩子长期处于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管教”下,长期压抑,孤僻、逆反、焦虑的心理自然产生。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和调适,就很容易导致孩子人格的畸形发展和心理变异。因此,切实改进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要真正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是当务之急。
  3.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鉴于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欠缺,高校应当着力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生命观教育、生存观教育、责任感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
  高校应当把大学生人格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开展专题人格教育,弥补中小学人格教育的欠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价值,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纠正,塑造健全人格,适应社会。
  高校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专题生命观和生存观教育,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学生学会生存,正视现实,引导他们勇于面对学习、生活和交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敢于迎接挑战,努力提高生命质量。
  高校应当强化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社会责任感是个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责任感普遍淡化”。高校应当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摒弃“一死百了”的错误观念,引导他们学会理解与尊重,学会换位思考,树立社会责任感,勇于肩负重担,承担责任,努力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