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南北问题”(7)

作者:刘超 更新时间:2011-02-26 16:2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南北问题;人才流动;制度设计;知识共同体;两栖人。
【职称论文摘要】
[42] 略可参谷贤林:《百年回眸:外来影响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3] 冯建辉:《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第155-162页,[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年版。 [44] 沈卫


  [42] 略可参谷贤林:《百年回眸:外来影响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3] 冯建辉:《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第155-162页,[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年版。
  [44] 沈卫威:《“学衡派”谱系》第256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5] 据查,庚款生归国数量,1925年有620人,1926年初有800人左右。曹云祥:《清华学校之过去现在及将来》,载《清华周刊》清华十五周年纪念刊,1926年3月。
  [46] 1905-1960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获得博士学位者有2789人,其中2761人在美国112所大学获得学位;1872-1953赴美留学者共20636人,1909-1930年间赴美者有5675人。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轨迹》第47、145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7] 谢泳:《教授的自由流动》,载谢泳:《大学旧踪》第43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8] 关于北大与中研院的渊源,可详参陶英惠:《中研院六任院长》,[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一般地说,北大与清华二者均在知识界树大根深,但北大在学术行政界更强势,而清华则在学术研究界更强势。前者重在“政”(即政治,社会关怀),后者强调“学”(即业务,专业创造)。这也暗合了当时一般所谓“北大官气、清华洋气”的倾向。而同样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央大学,在“政—学”之间更显纠结,其因政局(1928年首都南迁)变动而再起,亦因时局变化(1942年院系大调整)而受损。在1921-1925年间,面对日渐低迷的北大,该校已挑战了北大在学术上的强势领先地位;但在1931年后,由于北大东山再起,北大在全国学术界的领先地位再度回归,尽管其在政治上的“国家大学”的独尊地位,已无可避免地旁落于国立中央大学。相对而言,由于有着独特的美国背景,清华在风潮不断的近代中国,外部环境始终相对较安定,因此,其在学术上的领先地位,从1928年一直保持到了1952年。这在近代中国已是罕见的特例了。这是政治与学互动的又一显例。就此意义言,社会格局的变化无常,是近代中国学术近代化进展不畅的一个重要瓶颈。而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立国较早,社会较稳定,社会结构连续性好,其学术文化建设也较易上轨道、上水平。这也是目今中西大学水平落差的原因之一。
  [49] 新华社1949年1月26日播发的评论《假和平与真和平》中,胡乔木原只点了蒋介石、陈立夫、谷正纲三人的名,毛泽东亲自对此增补、改定,内中有约1/4的人物出自知识界。见曹晋杰:《文采风流话“二乔”》第72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0]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第1-7、53-5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 胡适:《胡适致翁文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第358页,[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3年版。
  [52]胡适:《谈谈大学》,这是其1958年5月7日在台中东海大学的演讲,载台北《中央日报》《新生报》1958年5月8日。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