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杨士奇“举三事”说质疑(2)

作者:吴德义 更新时间:2010-10-18 18:31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明史》;杨士奇;举三事;建庶人
【职称论文摘要】
如此,源于《野记》的《明史》之言,也是不能成立的,士奇所举三事,当非史实。 上面曾提及,《明史》将《野记》的召三杨变为召二杨,这有一段小插曲。时《明史》馆臣杨椿曾见过此传的未定稿,原稿所记为召士奇、荣


  如此,源于《野记》的《明史》之言,也是不能成立的,士奇所举“三事”,当非史实。
  上面曾提及,《明史》将《野记》的“召三杨”变为召二杨,这有一段小插曲。时《明史》馆臣杨椿曾见过此传的未定稿,原稿所记为召士奇、荣、溥三人,即“三杨”,杨椿见之,大为惊奇,写信给撰稿人,谓“正统五年二月,杨荣请归省墓,七月还朝,卒于杭州道中。张后崩,荣之卒已三年矣,何得与士奇、溥并召也。”’恐此之故。后来的修订稿才将杨荣的名字划去,使得《明史》少犯了一个错误。
  其二,可称建文帝为“建庶人”吗?
  由前所引祝允明《野记》的文字,知其称建文帝为“建庶入”。《明史》只是照搬过来而已。问题是,称建文帝为建庶人是否正确?《明史》是正史之一,地位高,影响大,不可不辨之。
  在中国古代。封藩削爵,国之大事,属于天子的权限,而废天子为庶人,更只是后任天子才有的权力。人所共知。燕王朱棣打着“遵祖制、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多次宣称要效法“周公辅成王”,不论是否真心,为掩入耳目,是不可能公然废建文帝为庶人而贻人口实的;而明代相关史籍,也从未记载过废建文帝为庶人的诏令。所以,称建文帝为建庶人,是不正确的、没有法理依据的说法。
  虽不正确,却事出有因。朱棣夺得皇位的当年,发布诏令,称“今年仍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其改明年为永乐元年”,”。永乐初年修纂的《奉天靖难记》,建文帝在位的四年不用建文年号表示,而是分别用洪武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纪年,并且不承认建文帝的地位,直呼建文帝之名讳曰“允坟”。宣德时修纂的《太宗实录》,纪年用元年、二年、三年、四年的字样,此应为建文纪年,但却刻意隐没“建文”二字,并称“建文君”。正是由于朱棣以及明初官书的态度,引发了明中期后人们对于革除建文朝认知的歧异。
  弘治时,宋端仪作《立斋闲录》,最早提出革除建文年号和废建文帝为建庶人的说法,称“太宗皇帝既即位,革除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又谓“建庶人,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册为皇太孙”、“建文君废为建庶人”。此后,正德时祝允明《野记》亦称“建庶人”。据笔者的考察,在明代大量的私家著述中,称建文帝为“建庶人”者虽仅此二书,但认为革除建文年号,并称建文君或革除君者,则不计其数,如正德时期有张芹的《备遗录》,、黄佐的《革除遗事》,嘉靖时期有郁衮的《革朝遗忠录》、高岱的《鸿猷录》,万历至明末时有卜世昌、屠衡的仑明通纪述遗》、尹守衡的《皇明史窃》,等等,由此可见,在明代,不少史家持有一个共识:建文朝遭革除,明末清初的考据大师顾炎武,慧眼独具,他不是简单地肯定或是 否定革除说,而是考察其说形成的历史过程,认为建文四年七月壬午朔明成祖“今年仍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其改明年为永乐元年”的诏令,“并未尝有革除字样,即云革除,亦革除七月以后之建文,未尝并六月以前及元、二、三年之建文而革除之也。”后来纂修实录时,“第儒臣浅陋,不能上窥圣心,而嫌于载建文之号于成祖之录,于是并一无号之元年书之史”,“使后之读者彷徨不得其解,而革除之说自此起矣。”因此,他的看法是:“夫建文不革于成祖,而革于传闻;不革于诏书,而革于臣下奉行者之文。”这是明确地否定明成祖的革除责任,而将之归于儒臣与后世史家。大致同时期的青年史家潘柽章的看法与顾炎武就有些不同,称:“然则革除之名何自起耶?曰靖难之后,法禁其严,士大夫既不忘建文之旧,而又不敢察察言故。口传笔记,或称革除君,所谓名以义起者耳。至弘治中,修《会典》,始俨然以革除纪年,要其所缘起者旧矣。故谓成祖未尝有革除之名可也,谓未尝有追改之实,不可也。”以明成祖无革除之名,但有追改之实,后世称革除君,是“名以义起”。应该说,潘氏的分析是洞幽烛微,实事求是,切中要害的。朱棣当上皇帝后,从感情上及不愿背负夺位之名方面考虑,均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皇位来自于建文帝,而只会承认来自于父皇明太祖,故而即位当年就下令“今年仍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并称“幼冲”、“建文君”,但是,朱棣自称“清君侧”、“周公辅成王”。又不能公然废黜建文帝来坐实自己的篡位之名。这就使他陷入了既不愿承认建文帝的身份、也不便废黜的矛盾之中。永乐或宣德时所修史书,或以洪武纪年,或称元、二、三、四年而不用建文之号;或称允坟,或称建文君。这种奇怪现象造成后世史家认为建文朝遭到革除。由此可见,如要完全撇清朱棣与“革除”的关系,甚为不妥,他应为“革除说”负一份责任,但是,从礼法上说,朱棣既然未公开下诏废建文帝为庶人,也未亲口称过庶人,那么,称建文帝为庶人就是没有法理依据的,是不正确的。
  不过,历史上确有称“建庶人”者,但非建文帝,而是另有其人,即建文帝少子文圭。朱棣兵马入南京时,文圭年仅二岁,此后长期被幽禁,李贤作于成化二年前的《天顺日录》,谓英宗复辟以后,怜悯无辜淹禁的建庶人,将其释放,安置风阳居住,“时庶人年五十六、七矣……庶人人禁时方二岁,出见牛马亦不识。”写于成化年间的《明英宗实录》亦载此事,称“建庶人等自幼为前人所累,拘幽至今五十余年”””。显然,两书所指的建庶人就是建文帝少子文圭。
  关于《明史》的此一错误,清人杨椿曾予指出:“建庶人者,建文帝少于文圭。天顺《实录》元年十月释建文君子孙安置风阳,敕曰:‘建庶人等自幼为前人所累,’前人即建文帝。明代君臣未有称为建庶人者,即成祖诏敕,亦称建文君,未有庶人之号也。”,“杨椿之辩大体是正确的,但谓“明代君臣未有称为建庶人者”,却不准确,如前所述,宋端仪与祝允明即以此相称呼。另外,需要指出,《明史》卷一一八《诸王传》三又称:“惠帝二子……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人,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明史》两处,认识不一。显然,《诸王传》的说法是正确的。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