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宽: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2)

作者:王华锋 更新时间:2010-10-19 13:3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留学生;黄宽;中西文化交流
【职称论文摘要】
1847年1月4日,黄宽一行从黄埔出发,经过98天的舟车劳顿,1847年4月12日,黄宽、容闽、黄胜三人初抵美国纽约,再辗转来到马萨诸塞州,人读著名的盂松学校(Monson Academy),开始了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涯。 当时的盂松


  
  1847年1月4日,黄宽一行从黄埔出发,经过98天的舟车劳顿,1847年4月12日,黄宽、容闽、黄胜三人初抵美国纽约,再辗转来到马萨诸塞州,人读著名的盂松学校(Monson Academy),开始了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涯。
  当时的盂松学校是美国著名的预备学校。“彼时美国尚无高等中学。仅有预备学校,孟松即预备学校中之最著名者。全国好学之士,莫不负笈远来肆业此校,为人大学之预备”[7]82,时任该校的校长海门(Rev Charles Hammond)对于黄宽三人是“特加礼遇,当非以中国人之罕觏,遂以少为贵,而加以优礼”,而在孟松学校,三人所学习的课程涵盖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孟松学校之第一年,予等列英文班中,所习者为算术、文法、生理、心理及哲学等课。”由于资助人的资助是两年时间,1849年必须回国,因而刚入学的黄宽三人对于未来没有太多设想和规划,只是希望利用二年时间好好读书,为将来回国谋取职业做准备,
  黄宽三人开始寄居在布朗先生的母亲家中,后来另租赁房屋居住,在生活中,三人“膳宿、燃料、洗衣等费,每星期苟得一元二角五之美分,足以支付一切,惟居室之洒扫拂拭,及冬令炽炭于炉,劈柴、生活诸琐事,须自为之”三人一方面依靠资助人的资助,另一方面依靠自己的勤俭和打工,得以维持生计。1848年秋天,年龄最长的黄胜因病不得不提前回国。此时的黄宽、容闳二人“居恒晤谈”,开始为前途考虑。布朗与海门二位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发函询问远在香港的资助人,是否愿意继续资助这两位优秀的中国学生。很快得到答复:“二年后如予二人愿至英国苏格兰省爱丁堡大学习专门科者,则彼等仍可继续资助。”””,黄宽与容闳二人经过多次商讨,黄宽“决计二年后至苏格兰补此学额”,1850年夏天,黄宽与容闳同时在孟松学校毕业,随后,黄宽再次收拾行囊,踏上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当初布朗在归国之时询问有谁愿意同往的时候,黄宽是最后一个站起来的学生,我们无法想象,经过二年异国他乡的磨练,黄宽毅然远赴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这又需要何等勇气。
  李喜所教授认为,传教士资助留学的目的是很复杂的:“有的为了培养教徒或传教士,有的为了给殖民主义者培养接班人,有的出于同情心,也有的为了培养科技文化人才。”关于资助者为何只愿意资助去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的原因。刘晓琴在《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一书中谈及此问题时指出:“资助人可能希望他们到自己的家乡接受大学教育”。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二点原因:
  首先,爱丁堡大学校长与马礼逊先生的关系。据史料记载,在马礼逊来华期间,时任爱丁堡大学校长的贝尔协士(Dr,Baird)为集全球贫穷苦难之历史,请求马礼逊代为调查中国贫民、病人、孤儿、疯人等现状”l。随后,马礼逊转请东印度公司的李文斯顿(John Livingstone)代为调查,并写出专题报告,寄给了贝尔协士。马礼逊与贝尔协士的这种关系为后来黄宽人读爱丁堡大学埋下了伏笔。其次,爱丁堡大学具有深厚的医学和神学背景,爱丁堡大学作为英国乃至欧洲著名学府,开设的医学和神学专业也是十分有名,马礼逊先生就是一位著名的牧师和医生,黄宽的资助者极有可能是为了让黄宽和容闳能够继承马礼逊的衣钵和未竟事业,所以只资助去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而不提供其他学校的学习赞助。
  1850年,黄宽转赴英国,考入爱丁堡大学医科,成为目前所知的中国第一个留英医学生。爱丁堡大学是英国历史悠久的大学,该校的医学院颇负盛名。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在医学院就读,由于资料有限,我们无法得知黄宽在爱丁堡大学的具体情况。2007年,爱丁堡大学赠送珠海市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一黄宽在爱丁堡大学的学习课程表以及一份拉丁文考试试卷。由于笔者所见为图片资料,字迹模糊不清,只能识别出部分内容,现录入下面表格。
  容闳后来在《西学东渐记》中记载:“……历七年之苦学,卒以第三人毕业,为中国学生界增一荣誉,于一八五七年归国……,”””‘黄宽在爱丁堡大学学习五年,于1855年毕业,随后又在英国的医院实习两年,“研究病理学和解剖学,获得博士学位”。
  
  四、黄宽积极传播西医学
  
  黄宽毕业之际,爱丁堡大学出现了一股“医学传教”的热潮,并组织了爱丁堡医学传道会,试图通过向叙利亚、中国等亚洲国家派遣传教士,以向这些国家提供医学服务为手段,达到其输入宗教的真实意图。黄宽自u岁起就在有着深厚宗教背景的马里逊教育会学校读书,一直到从爱丁堡大学毕业,长达15年的学生时代。其一直处于西方宗教的包围之中,而这一时期也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所处的环境,还是为了报答资助人,太多的宗教因素都在影响着黄宽的每一步选择。在这种宗教情绪以及思乡情绪的影响下,黄宽决定回国。“经过166天的漫长航程,我终于回到了祖国,1月3日,在距离台湾海峡约300英里的地方,我们遇到了一场非常猛烈的大风,风吹走了船的前桅中的中桅、整条船的主桅和后桅中的中桅。十分感谢仁慈上天的保佑,我死里逃生,在船遇险12天后安然无恙地回到了故土。”
  作为一名医学博士,回国后黄宽的身份经历了三次转变。
  
  (一)从传教士医生到真正的医生
  1857年,黄宽以伦敦会传教医生的身份返国。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香港的伦敦会医院就职。他的身份使他在医务界拥有和西方传教医生同样的权益,可以开设私人诊所,收治病人。但是,黄宽在香港的工作并不顺利,相同的宗教信仰并不能使中外传教士平等相处,作为第一个拥有英国著名的医学大学一一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医学学位的中国人。遭到了伦敦传道会本杰明,霍布森等英籍传教士的歧视和排挤。这对于长期浸润在宗教氛围的黄宽来讲,无疑是当头一棒,宗教是否真的如同教导他的教士所言,可以医人,可以救国?是做传教士医生,还是做纯粹的医生?生性耿直的黄宽毅然辞去了传教士一职,在香港的民用医院担任管理工作,自此,黄宽开始关注真正的民生疾苦问题,沉浸于自己的医疗事业。对于仕途、声名、财富等身外之物相当淡漠。
  1858年,黄宽回到广州,在广州府学路东街开办了一所医药局,开始其在国内的医生生涯。同年,黄宽接办合信氏(B,Hobson)在金利埠创设的惠爱医馆,通过对该馆大力整顿,使其业务蒸蒸日上C3,,惠爱医馆为英国人合信(Benjamin Hobson)所创办的医馆,合信在开设医院的之余,翻译西方医学著作,同时又组织训练班,培养少数中国青年充任医生的助手。据1859年报告,该馆有病床80张,住院病人430人,门诊病人达26 030人,1860年,因黄宽与当局意见不合,加上对某教徒的作为不满,黄宽毅然辞去惠爱医馆之职”,,再次自办诊所,治病救人。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