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救济政策

作者:罗淑宇 更新时间:2010-10-19 13:4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政府;贫困;社会救济
【职称论文摘要】
进人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内部的贫困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市政当局先于中央政府开始在本城范围内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贫困问题。这些社会救济措施尽管还不完善,但是却标志着城市政府统治理念逐步成熟,相对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并且

贫困是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贫困问题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治乱存亡,如何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就成为统治者必然面对的重大问题,英国自中世纪晚期向近代转型的进程中曾面临广泛的贫困问题,包括城市政府在内的英国社会各机构为解决贫困问题进行了曲折的探索,在此探索过程中,城市政府在社会救济方面的诸多尝试,不仅为英国以1601年济贫法为代表的法治济贫体系提供了直接的经验和政策来源,也为英国后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奠定了基础。有鉴于此,本文拟对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市政当局的救济理念和解决措施进行探讨,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学界前辈和同行。
  
  一、城市的贫困问题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它首先指的是经济范畴的物质生活贫困,即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匱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依贫困程度的不同,贫困又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大类。在19世纪的讨论中,贫困是绝对的,以生存为标准,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英国改良主义者西博姆,朗特里在1901年出版的关于约克镇贫困问题调查中提出的“基本贫困(primary poverty)”概念。所谓生活在基本贫困状态的家庭,是指那些“总收入不足以获取维持纯粹体能所需的最低数量的生活必需品的家庭”。在这里,“最低数量的生活必需品”主要是指食物。
  根据这一概念,史学家通常将人不敷出的家庭和没有家庭没有充分就业的无业游民算作穷人。有学者认为,进入16世纪,英国城市中至少有1/4至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这其中多数为靠微薄工资生活的雇工。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中的贫困人口与日俱增。
  根据1523—1525年英国全国范围内征收的补助金(the subsidy)资料,我们看到城市社会呈现出贫富两极分化和普遍贫困的共同模式。独立的手工业者、老板和商人是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约占总人口的l/2,享有相应的财产和舒适的生活,处于顶端的是那些其财产评估远高于40镑的人。在诺里奇、埃克塞特和莱斯特这类城市中,他们只占城市能纳税居民的4—6%。在埃克塞特和考文垂,7><的纳税人口几乎拥有城市应纳税财产的2/2。这样,在许多大城市中,极少数的大亨们垄断了私有财产的大部分E~]al‘。失业者或未充分就业的贫民则处于社会的底层,社会经济史学家霍斯金斯认为,在理论上,那些年工资收入少于l镑,或拥有动产的价值少于l镑的人属于免税对象。他们在估价时被登记为"nil”,即“一无所有”。霍斯金斯将这些“一无所有”者看作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根据这个标准,他认为此时英国城市人口中l/3因“一无所有”而被免税,有些城市的免税比例更高,在1522年考文垂的调查中一半左右的人口被登记为"nil0C””“。在温切斯特、埃克塞特、伍斯特和莱斯特,这个比例也在l/3以上Es]236。此外,达到纳税标准的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交纳最低额度税金的工资收入者。在大城市中,靠工资为生的人数占总纳税人口的l/2以上:在莱斯特是43%,在埃克塞特是47%,在索尔兹伯里是48%,将这两部分人合计起来,我们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到16世纪20年代,在英国大城市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者非常接近贫困线的人,多达城市人口的2/3,
  贫困人口大量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14世纪中叶起,英国社会一直处于一种潜在的动荡之中,除了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之外,通货膨胀、农业歉收、一些地区纺织业萧条和出口萎缩,以及“百年战争”结束后大量被遣返的士兵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等因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口陷入贫困之中,加人流民大军,成为职业乞丐。14世纪末,仅什鲁斯伯里城内有100多名流浪者,他们一无所有,以乞讨为生,从一个街区游荡到另一个街区乞求人们的施舍[612‘,进入16世纪,流民在整个英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空前绝后。职业乞丐队伍更加庞大、“流浪汉”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性问题。
  由于贫困人口的日益庞大和对社会秩序造成的潜在威胁,贫困问题日益成为市政当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出于维护城市内部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样一个直接目的,市政当局就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进行相应的救济。
  同时,在中世纪英国城市社会中,市民普遍认为政府统治者应为市民的福利着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中世纪城市的政治理论是基于城市政府应当围绕公共福利运转这一观念之上。政府官员在就职之前都要起誓“为每一个人一一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一一的利益着想”;他们耍承诺维持好的习惯,避免邪恶的习惯;要消除“骚乱、冲突、争吵、贫穷、痛苦和许多其他不幸”,在城市内部创造一个宁静、和谐、富足的生活环境””““。为此,他们不仅要维护工商业者的利益,更要照顾城市中那些没有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的贫困之人。
  
  二、市政救济理念
  
  在中世纪的英国,基督教思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影响着人们对贫困的认识和救济理念。随着世俗经济的发展,以及贫困人口群体的不断膨胀,人们对贫苦的认识和救济理念逐渐走向世俗化,这种变化又深刻影响着市政当局的救济理念和实际的救济政策。
  在12世纪前后,教会大力宣扬贫困的神圣性,贫困就被描绘成为一种神圣的行为。教会认为,贫富之间既存在差异又联系密切,穷人虽然外表贫穷但灵魂富有,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富人的灵魂是贫乏的,只有向穷人捐赠才能得到弥补。这样贫困不仅成为联系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中介,而且成为一种必然的和合理的社会现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富人的捐赠和教会的慈善救济成为中世纪晚期以前主要的救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持了社会平衡。
  进人中世纪晚期,由于穷人在数量上的增长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日有的济贫方式已不能化解新的社会问题,赞成教会慈善的旧感情大大减少,而推动公共世俗官方进行救济管理的趋势却在不断加强0Ls)‘。爱德华三世的“劳工条例”成为救济理念走向世俗化的重要标志,条例对突出的乞讨现象加以限制,明确禁止对那些身体健壮而又拒绝劳动的人进行施舍,以迫使他们依靠劳动挣得必要的生存条件,(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