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长三角农家收支\净余率与商品率的计量考察

作者:郭爱民 更新时间:2010-09-14 10:5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长三角;开弦弓村;农家收支;净余率;商品率
【职称论文摘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以开弦弓村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农家经济呈现出无净余的商品化状态。由于年净余为负数、农业投资少,农家无力大量购买工业品,内需难以拉动乡村工业。较高商品率由农家收入低、负担重所致。从贫困型的恩格尔系数看,农家的商品活动只是缓解生存压力的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农家商品率、年净余的研究方面,侯建新先生以冀中11村为个案,估算出清苑县农家的商品率为59%,年净余为-20.80元?①。他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华北地区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广大农民仍然在传统经济社会中徘徊”?②。这一时期,长三角普通农家商品率、净余率以怎样的数据表现出来,能否从中管窥出社会转型的状况?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开弦弓村位于太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1936年夏,费孝通先生对该村进行了调查,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本文采用跨学科(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费老的1936年调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长三角的一批调查报告以及笔者2007-2009年的访谈为基础?③,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常年下开弦弓农家的收支入手,计量出净余率和商品率,分析二者背离的原因;运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长三角的一批调查报告,说明开弦弓数据在长三角农家经济中的普遍意义;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分析这一时期长三角难以从小生产农业向以社会化大生产和普遍的商品交换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转型的深层原因。
  
  一、农家收入的估算
  根据费老的1936年调查以及笔者在2007-2009年对开弦弓民国老人的访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常年下开弦弓农家的收入包括稻米、养羊、贩卖、红利、工薪、养蚕、雇工7项。同期,开弦弓的农户数量为274户,户均4口,而且,根据费老的调查,“每家的生产量,相差不大,因为这种群体的大小,大致相仿,生产技术亦基本相同。它们的消费量也有一致性”(注: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5、187页。)。鉴于此,笔者拟估算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常年下开弦弓上述每一项收入的价值总量,再平均到每一农家,进而估量出这一时期常年下的户均总收入。
  
  1、稻米的收入
  稻米是农家收入的主要部分。1930年代,开弦弓户均稻谷产量60.4蒲式耳(注:费孝通:《江村经济》,第25页。),合多少石呢?根据吴承洛的统计,1英蒲式耳=8英加仑,1英加仑=4.55升,1石=10斗,1斗=10升(注: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36-237页。)。可折算出1蒲式耳=0.364石。正常年景下,户均生产稻谷21.99石。
  
  表1
  民国18-24年无锡、上海米价(单位:元/市石)
  说明:A、B、C表内民国18-24年稻米的年平均价、常年价一栏系笔者计算。
  
   米价是计量稻米收入时尚待解决的又一问题。可以根据周边地区的米价,推测开弦弓概况。开弦弓农技员姚富坤说,“解放前,这里的水稻品种主要是粳稻”(注:2007年10月21日,与姚富坤座谈。)。根据伊藤武雄的调查,如表1A、B,民国18-24年,上海、无锡两地米价走势基本相同,尽管上海米价略高。这表明,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长三角形成了统一米市场,开弦弓位于无锡、上海之间,与两座城市的米价不会相差太大;民国18-24年7年间,长三角米价基本稳定。笔者根据表1A、B中每年粳米的平均价格,可以推算出民国18-24年无锡、上海两地粳米的平均价格,并视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常年价格。如表1,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上海两地粳米的常年价格分别为9.90元/市石、10.57元/市石。同理,可推算出同期无锡籼米的常年价格为8.75元/市石。
  可进一步推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常年下无锡粳米价格高出籼米价格13.1%,民国21年无锡粳米价格高出籼米价格的比率也为13.1%。震泽镇作为长三角米市场的一部分,民国21年粳米高出籼米价格的百分比可视为13.1%。据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的调查,民国21年,在开弦弓附近的震泽镇,1石米价格为8元(注: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中国经济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第216-219页。)。这一米价包含着籼米、粳米两类稻米的价格,是这两类稻米的平均价格,“粳米价格通常高于籼米”(注:[日]伊藤武雄:《无锡米市场》,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昭和十四年版,第107页。),如果假定民国21年震泽镇籼米价格低于该镇米均价X元,可得函数:
  [(8-X)+(8-X)×(1+13.1%)]/2=8
  X=0.492,进而,民国21年震泽的粳米价格为:(8-0.492)×(1+13.1%)=8.492元/石。由表1A可得,无锡粳米常年价高出民国21年粳米价的比率为(9.90-9.31)/9.31=6.337%,根据以上原理,震泽镇的常年状态下的粳米价格大致为8.492×(1+6.337%)=9.03元/石。民国时期,开弦弓是震泽镇下辖的一个村落,距震泽有10里左右的水路,村民的日常用品皆来自震泽镇(注:民国时期,开弦乡隶属于震泽镇(见《震泽镇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开弦弓村粳米的价格应与震泽镇趋同,即9.03元/石。这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弦弓常年下户均稻米价值大致为21.99石×9.03元/石=198.57元。
  
  2、养羊的收入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弦弓周边农家普遍养羊。“小湖羊皮、羊毛历来是外贸出口产品。”(注:《庙港镇志》,第124页。“1950年2月,吴江县原8个区调整为10个区,设大庙区,设区人民政府于庙港,下辖1镇12个乡”(《庙岗镇志》,第9页),开弦乡系12乡之一。)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写道:
  “村里养羊的总数约为500头,但一只母羊一年能生一两次羊羔,而把羊羔饲养成熟却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所以人们喜欢卖羊羔……一只母羊平均每年生产2-4只羊羔,能为羊主增加20-30元的收入。”(注:费孝通:《江村经济》,第202页。)
  据前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弦弓农家总数为274户,羊的总数为上文提到的500头,按照公、母羊各占一半的比例,母羊的总数为250只,户均饲养母羊的数量为0.91只。“一只母羊平均每年生产2-4只羊羔,能为羊主增加20-30元的收入。”0.91只母羊一年能为农家带来的收入为18.2-27.3元,中间值为22.75元。
  3、来自贩卖的收入
  
  农闲时间贩卖特产,是开弦弓农家收入的又一来源。曾担任过第16生产队队长的倪进兴回忆说:“解放前,冬天没活干,摇船做生意。到浙江买萝卜,贩卖到吴江以东的同里、八坼、黎里等地。10天时间可以赚1袋米,重150斤。一个冬天可以贩卖5趟。富有的人家贩卖海蜇,一趟可赚5-10袋大米。”(注:2007年9月14日下午,在倪进兴家座谈。)倪进兴生于1932年(注:见开弦弓村户口簿。),江南地区解放时,已17周岁。民国后期,他已是养家糊口的重要帮手,上述贩卖活动都是其亲身经历。根据他提供的数据,民国时期农家一条船一年可赚得大米150×5=750斤,合49.31元。费老在《江村经济》中提到:每条贩运船一年可赚40元(注:费孝通:《江村经济》,第203页。)。把倪进兴和费老的统计平均一下,也许更贴近实情。这样,每条兼作贩卖的农船可赚(49.31+40)/2=44.66元。在当时的开弦弓,据说利用来作贩运的船只有140条左右(注:费孝通:《走出江村》,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这样,就可以估算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兼作贩卖农船的年收入:44.66×140=6252.4元,户均收入6252.4/274=22.82元。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