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长三角农家收支\净余率与商品率的计量考察(2)

作者:郭爱民 更新时间:2010-09-14 10:56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长三角;开弦弓村;农家收支;净余率;商品率
【职称论文摘要】
4、来自股份制工厂红利、工薪的收入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弦弓唯一的企业是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致运销合作社(注:《吴江县政》第3卷第3期,民国25年9月,第130页。)。根据费老的调查,它是通过多方筹资建立起来的


 4、来自股份制工厂红利、工薪的收入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弦弓唯一的企业是“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致运销合作社”(注:《吴江县政》第3卷第3期,民国25年9月,第130页。)。根据费老的调查,“它是通过多方筹资建立起来的。开办工厂所需的经费总共为49848元……工厂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固定在10000元。这一数目被分成1000股,每股10元。第一年,认购了700股”(注: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89、190、196页。)。农家每年可以分到多少红利呢?费老写道:“1929年即第一年,工厂的利润为10807.934元。按下列原则进行分配:‘为鼓励社员并扩大组织,我们决定提高红利,约为总利润的70%。我们要求社员借一半红利给工厂以便工厂还债。’”(注: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92页。)按照这些数据,1929年的红利总额为10807.934×70%=7565.554元,每个股东当年实际拿的红利为(7565.554/700)/2=5.4元。如表2,此后几年,工厂一直亏损。据开弦弓缫丝厂第一代女缫丝工周亥金回忆,抗战爆发后,“日本人冬天来,把‘叫汩汩’搬走了”(注:2007年8月29日,采访周亥金(生于1918年)。“叫汩汩”即锅炉上安装的汽笛,当时用于丝厂上下班的号角,可以在几里地外听到汽笛的鸣声。“叫汩汩”指代缫丝厂的锅炉。)。尽管开弦弓丝厂具有股份的性质,但社员们并没有得到多少红利。按照常年状态,在农家的收入中可以忽略来自丝厂的红利。
  在开弦弓缫丝厂,股东们没有得到多少红利,工人们通过辛勤的劳动,赚得了相应的工资收入,这也是农家收入的重要部分,费老对该缫丝厂的工种与收入总结如下:
  “这个工厂工人总数约50人……每一个普通工人一年工作150天约得70元……至目前为止,由于有了工厂而收入真正有所增加的是工厂的工人和职员,以工资的形式增加了收入。他们是这一社区的少数。”(注: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91-195页。)
  据周亥金老人讲:“1935年,我回到开弦弓缫丝厂,每月发给二十七八元,一般每月15元工资,差一点的时候每月十二三块。”(注:2007年8月29日,采访周亥金。)工资不稳定,若按每月14元计,一年工作5个月刚好70元,与费老的总结是一致的。
  
  表2
  1929-1931年利润-损失
  
  年代
  纯利润
  纯损失
  1929
  10807.934
  
  1930
  —
  3010.330
  1931
  —
  4183.655
  
   资料来源: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60页。
  
   在当时长三角,开办新式缫丝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据开弦弓缫丝厂的第一代女缫丝工吴娥宝说:“1935年,我和周亥金从无锡学习了缫丝技术,回到开弦弓缫丝厂工作。一同去的就我们两人。”(注:2007年8月29日,采访吴娥宝(生于1916年)。)吴娥宝的思维不大清晰,周亥金印证了她说的事实,周说:“我17岁到开弦弓缫丝厂上班,之前先到无锡玉祁缫丝厂学习一年,一同去的还有比我大两岁的阿娥(吴娥宝)。”据第二批离开弦弓学习缫丝的女技工邱仁金老人讲,“20岁那年(1948年),到位于苏州浒墅关的江苏女子蚕校实验工厂,学习缫丝,一同去的有姚珠宝、姚珍宝、沈桂珍、石文宝、姚福金、凌湘英、周杏珍、周惠文、倪勤宝”(注:2007年8月30日,采访邱仁金。)。周边地区缫丝业的发展,使开弦弓年轻的女性外出谋生成为可能。费老写道:
  “1935年有32名16-25岁的女青年住在村外,它们在无锡丝厂工作。我在村里的时候,震泽又开了一家蚕丝工厂。村中更多的女青年被吸引到工厂里,本村16-25岁的女青年共有106名。80%以上现在村外的工厂或在合作社工厂工作。”(注: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97-198页。)
  在开弦弓,16-25岁在工厂工作的年轻女性共有106×80%=85人。年工资大致70元。在常年情况下,开弦弓户均来自工薪的收入为85×70/274=21.72元。
   5、来自养蚕的收入
  长三角桑蚕业普及。在震泽区,养蚕农家占72.17%(注: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出版地不详),1952年版,第380页。)。养蚕是指“从孵化到收茧子”的整个过程,人们过去用“传统的方法养蚕,在最坏的年景里,只有30%的蚕能活到最后阶段并结茧”。1923年,“开弦弓村设立育蚕指导所,又与省立女蚕校推广部合办蚕丝改进社,从事推广良种和育蚕新技术……育蚕改良的蚕户逐渐增多”(注:《庙港镇志》,第161页。)。1925年,蚕丝改进社在开弦弓租赁地皮,建立蚕室。一份来自民间的租地契约反映了这一状况,其内容为:
  蚕丝改进社社董陈杏荪为因本社乏地建筑,凭中说合租到城角圩貮墐内姚圣明基地三块,租与本社建筑蚕室……每年租金洋玖圆整,叁十年为期……两相情愿,各无反悔,尤恐无凭,立此租基地契存照。(注:这份地契现存开弦弓姚佰生家,地契中土地出租人姚圣明系姚佰生的祖父。)
  “蚕茧的总生产量同用传统方法喂养时相比至少增加40%……如果出售蚕茧,一般的农户可收入70至90元。”(注: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84-186页。)取其中间值,户均收入80元。
  
  6、雇工们的收入
  对于没有土地的农民来说,到富人家做工是维持生活的重要手段。1936年费老调查对打工收入没有详细提及。2007年12月份,笔者到开弦弓调查时,特地走访了一些健在的民国老人,他们对当时开弦弓农民打工的收入与人数回顾如下:
  
  谈保良说:“当时,做长工的人很少。现在的1-6组,有6户人家雇用长工。有的人家雇用1-2个长工,最多的一家雇了4个长工。有的长工是本村人,也有来自外村的。长工的年收入为3-5担大米(1担大米150斤)。”(注:2007年12月20日,在开弦弓村三军老战士(抗美援朝志愿军、解放军、国民党军)座谈会上,采访谈保良(生于1923年)。)
  姚佰生、姚志明回忆说:“开弦弓的雇农连向地主租种土地的权利都没有,为了生活,只能当雇工。长工一年可赚5担大米。”(注:2007年12月21日,在姚佰生家里座谈。)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