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对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再研究

作者:陈晋华 更新时间:2011-06-09 09:2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课堂沉默;语用;文化;建议
【职称论文摘要】
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沉默现象,可以说是在很多高校里面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该现象,本文从语用和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改变这一现象的一些建议,希望大学英语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课堂沉默的现象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共同现象::学生喜欢坐在教室的后排座位;上课时不管老师是在讲课还是做练习,学生总是低着头、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更不要说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学生表现的沉默、被动,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学生情绪影响,教师教学情绪也不高,缺少激情,教与学难以和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学生在课堂教学上表现出来的这种无声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被统称为学生的课堂沉默。“沉默”从广义上说,包括所有的非语言(nonverbal)行为,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狭义上的沉默是指无声的言语行为,也就是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沉默行为。
  二、学生课堂沉默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呢?通过对学生的问卷主要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一)学生语言基础差,学习习惯被动
  不少的学生在访谈中坦言自己很想学好英语,但是由于自身的语言功底比较薄弱,很害怕回答或者回答错问题,不敢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来。此外,学生在中学时期的英语学习任务主要集中在词汇的扩充和对一些基本的语法点的记忆及应用上,对口语、听力的练习相对要少一些,因此,很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既害怕自己说的话语不连贯,表达不清楚,又担心同学们会听不懂自己的发音,甚至闹出笑话来。抱着这种想法,学生一旦被要求参与课堂活动,就会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他们就不得不采取回避策略,在课堂上保持沉默少言,甚至一不发言。
  除了学生自身基础薄弱的原因导致的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外,学生长期形成的被动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堂习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Chomsky指出,语言能力实际上是构成某一语言所有话语的基础代码的能力,属于深层结构,表现为句法。话语本身是代码在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中的实现。所以从理论上说,语言的应用能力是在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通常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做笔记。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则被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不许乱讲话,要好好地理解和领会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灌输者,是权威,学生该做的就是尽可能全面地去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不是去发问,或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久而久之,学生潜意识里就适应了这种“应有”的课堂行为,继而就养成了“沉默”的课堂习惯,听懂的时候保持“沉默”,听不懂的时候依然保持“沉默”。一旦学生在课堂上被要求参加到发言或者讨论等教学环节,学生就感到陌生、不适应。就算是有的时候想参与到这样的活动当中,也不知道怎么说,该说什么了。
  (二)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对教师是尊重的,甚至是畏惧的。具体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不敢“挑战”教师的“权威”,更缺乏在老师面前展开讨论,陈述观点的勇气。学生自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多听少言”,“明哲保身”。在老师讲课时,学生保持“沉默”被认为是懂礼貌和规范的行为。李泽源(1990)说过,中国人“对情感展露经常采取克制、引导、自我调节的方式,所谓以理节情,'发乎情止于礼义',这也使生活中和艺术中的情趣经常处于自我压抑的状态中,不能充分地痛快地倾泻表达出来。”
  中国人是好面子的,他们不仅要维护自己的面子,还要尽可能地去维护其他人的面子。在课堂上,学生怕自己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这样,就是知道了答案也不愿意去说。而且,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活跃积极的话,可能被大家冠以“爱逞能”、“太招摇”、“讨好老师”等等这样那样的帽子。因此,一旦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可能会导致自己或者其他同学失掉面子,或者可能会形成对教师权威的质疑,对他人观点的挑战的情况下,他们往往用沉默得态度来应对。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造成大学英语学生课堂沉默的另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教师的原因了。有的教师不了解语言习得过程,认为给学生输入多少,他们就能输出多少,如果学生的语言输出达不到老师的要求的时候,就会导致师生互动的失败。此外,受到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在实践当中也是一直遵循“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现在我们也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了一些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话语占到了整个课堂的百分子七十还多,有的时候甚至成了教师一个人在那里“自编自演”的独幕剧。一旦“输入式”教学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学生必然会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语言实践机会大大减少,整个课堂气氛寂静又沉闷。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技巧也会影响到课堂气氛的沉默与否。有的教师喜欢提一些较难的问题,而又不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准备问题,致使学生仓促回答,结结巴巴也说不上来几句;而有的教师又习惯提问学生一些简单的问答式的问题,让学生觉得问题简单而失去了了回答的兴趣。还有的教师太过于注重答案的完美性,对学生的回答总是有着过多的补充或者是校正,包括语法和发音方面的。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这种“零容忍”态度势必会使得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而挫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热情。教师过高的期望和学生对自己的不自信,都会削减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宁愿保持沉默也不愿意冒险让老师去“纠错”。上述几个原因的存在,都会导致、加深大学英语课堂的沉默现象。
  三、打破学生课堂沉默的建议
  课堂沉默现象的存在,显然不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初步找到了一套打破课堂沉默的教学办法,希望对这一情况的改变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充分的学习信心在二语习得当中是很重要的。鉴于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听不懂教师的课堂要求,教师可以适当地放慢语速,必要的时候可以把一些重点句子适当的重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课堂任务的难度,对一些问题的回答,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准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