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创新的内在激励机制探究

作者:叶蓁 张耆 更新时间:2015-04-13 11:0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 内部激励机制
【职称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的理论研究和激励模式研究还比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而关于构建适合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创新的内在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就少之又少,本文主要尝试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内在激励机制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不断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营造一个良好的大学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作为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地,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培养高素质体育训练人员和学生的重要职责。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系统中,学生处于重要的位置,他们在日常的训练和技能学习过程中为了比赛牺牲更多的时间,因此,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内在激励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1 学生认知方面的激励机制
  1.1训练方式的多样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内部动机的产生
  体育运动的本身能够让学习者体会到激情或者流畅的状态,并能够从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这主要是由体育运行项目的鲜明的特点决定。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如果教师安排的内容过于死板,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消极的状态,那么学生在学习起来就感到厌烦和疲劳,这对提高运动成绩不利。聪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懂得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或者在一边教学中一边融入游戏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
  1.2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操作目标
  在训练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就会认为自己不管通过怎样的努力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在训练和学习过程中很可能会放弃这个标准。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应该制定阶段性的可操作目标,给学生在训练中更多的自主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训练的内容。
  1.3让学生参与到操作目标的决策当中
  学生在自己的训练计划、目标以及运动项目中起到更多的决策作用。在操作过程中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学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控制自我,相应地也有利于学生阶段性的训练和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例如,对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训练完毕之后,将训练的目的能够及时地告知学生,并了解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实际体会,这些就能成为学生积极参与训练的内部动机。学生从自我心理就认为,跟着这位教师学习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2 学生社会支持方面的激励机制
  2.1学校应该制定新颖的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是学校的特殊群体,他们在训练过程中面临着长时间、艰苦的训练,同时还需要面临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因此,学校应该考虑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困难,应该考虑到本专业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学习管理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照顾。例如,在文化课考试、学分统计和奖学金发放方面应该给予一定的倾斜。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应该切实解决好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的矛盾,保证学生正常的训练量。
  2.2保持和学生家长的沟通
  与体育专业家长学生保持沟通,能够保证训练目标的一致性。在实际的训练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是很有必要的,其能够显著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保证学生的训练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认可,这样教师可以从更深层次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学生的需求就是激发学生动机的过程,可以建立统一的训练目标和态度意识,激发学生产生更加深刻持久的运动动机。
  2.3增加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如果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总是不成功,那么逐渐就会对这个项目丧失信心,失去兴趣。因此,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寻求学生的容易成功的途径,从心理方面建立自信心。
  3 体育专业学生人格方面的激励机制
  3.1积极培养学生的集体文化意识
  体育文化是指在训练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统一意识和规范。是培养学生集体精神的基础,其主要与创建一种心理氛围有一定的联系。这种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学生训练中的积极性,并能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对运动训练的兴趣。
  3.2积极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内部动力的推动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过程中不要吝啬自己的话语,应该积极主动地鼓励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应该从多个方面出发,创新出一套适合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内部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陈为群.  节约型社会与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11).
  [2]周建梅,钟秉枢,张志华.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及投资状况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05).
  [3]刘庆山,周洪珍,吴燕波,陆明辉.  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0) .
  [4]王守钧,刘曙亮.  江、浙、沪年轻一代家长对子女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的态度[J]. 浙江体育科学,2010(03) .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