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原理:实践中主客体的对立同(6)

作者:萧诗美 刘锦山 更新时间:2010-12-06 10:29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主客体的对立和同一;对象化和自我异化;私
【职称论文摘要】
进行商品交换的人,其交换媒介不再是他们之间的人的关系,而是一种异己的中介即货币。由于这种异己的中介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本身不再是人的中介。换言之,人与人的关系完全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马克思揭示这种关


  进行商品交换的人,其交换媒介不再是他们之间的人的关系,而是一种异己的中介即货币。“由于这种异己的中介”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本身不再是人的中介”。换言之,人与人的关系完全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马克思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互为工具、手段”,并且有三个环节:首先是把他人当作手段,结果自己也成了手段,最后大家都是手段。因而人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换言之,人不是主体,只是客体。这表现为物对人的全面统治。马克思分析说:“手段是支配物品的真正的权力。因此,我们彼此把自己的产品看作一个人支配另一个人而且也支配自己的权力,这就是说,我们自己的产品顽强地不服从我们自己,它似乎是我们的财产,但事实上我们是它的财产。”这就是所谓“物的依赖关系”,其特点是人成为物的奴隶。马克思还指出了这种奴役模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即分工导致交换,而交换产生货币,最后在“货币中,表现出异化的物对人的全面统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财富社会所有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所描述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真正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首先因素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存在。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基于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在论述人对自己的对象性本质的全面占有时,马克思一共列出11种对象性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这些对象性关系若能全面自由地发挥作用,那就意味着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就个人来说,那就意味着他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协调一致的。而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协调一致,意味着一个人是他自己的主人,或者说他的主体是他自己。他既是自己的主体,又是自己的客体,意味着他自身是一个主客统一体。事实上只有当一个人的精神和肉体、主体和客体处于协调一致的状态,他才是一个自由个体,才具有自由的个性。
  但是,在分工和交换的条件下,个人是不能独善其身的;个人必须同他人发生关系,才有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可是如前所述,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在商品交换条件下,是以他人为手段,自己为目的的。结果就是一些人的自由发展要以另一些人被奴役作为前提条件。消除这个前提条件的办法是扬弃私有财产,让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也就是成为人们共同发展的条件。这样,一些人的自由发展就不需要以另一些人丧失自由作为前提条件,相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说的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主客同一关系。人与人主客同一意味着作为客体的他人也是一个主体,因此人与人的关系就变成了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也就是真正人的关系。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所谓双重地肯定自己和另一个人,就是把自己和他人都作为人、作为主体生产出来。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也就是主客同一的关系。
  以上梳理简要论证了马克思学说中的三对重要范畴——对象化和自我异化、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物的依赖和自由个性,其深层学理都是主客对立和主客同一关系。当然,这只是一一对应的简化分析。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完整地看,则每个范畴中都含有三个环节,例如对象化、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第四节的分析已显示,对象化是主客同一,异化是主客对立,异化的扬弃则是从主客对立走向主客同一。第五节中讲人与物的关系从私有财产到共产主义的发展,第六节中讲人与人的关系从物的依赖到自由个性的发展,这两个发展过程所遵循的规律也都是从主客同一到主客对立再到主客体的对立同一的历史过程,而且与马克思著名的历史发展三段论是一致的。这里展现出来的逻辑结构意味着我们原来所讲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马克思这里其实是同一个规律,或者说两者有内在联系。由于有这种内在联系,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历史观是相互贯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在马克思那里也是融为一体的。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i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俄]列 宁:《哲学笔记》,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4]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 [德]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宋祖良、程志民译,杨一之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 994年版。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文网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