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语言流变:现象\本质与规律(2)

作者:张灵芝 更新时间:2010-10-19 12:5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高等教育;语言流变;现象;本质;规律
【职称论文摘要】
高等教育属于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高等教育语言作为重要的社会迹象,就像琥珀标本的形成一样,无不打下历史的印记。想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语言流变的本质,就要选择人类社会变迁的视角认识和分析其文化底蕴和


  高等教育属于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高等教育语言作为重要的社会迹象,就像琥珀标本的形成一样,无不打下历史的印记。想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语言流变的本质,就要选择人类社会变迁的视角认识和分析其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高等教育语言,犹如一块块栩栩生动的化石,承载了教育历史的诸多社会信息,存储了民族的高等教育生活经验,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透析出高等教育的种种形态和特征。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学在最初产生时是以学者共同体的姿态出现的。直到18世纪60年代,大学仍是象牙塔、学术的殿堂、智者之家、学者的圣地。大学的职能单一,仅仅“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是为社会培养绅士的教育机构。大学与社会的喧闹之间保持一个冷静思考的距离,纽曼的《大学的理想》所表述的以自由教育为宗旨的英国模式,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闲逸的好奇”,“不能与知识本身相分离。知识本身即为目的”。此时,高等教育语言相对比较单调和贫乏;19世纪初,在洪堡精神指导下,大学成为科学研究和教学并重的“双功能大学”,“大学不但培养人才,而且还要发展科学,使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高了,从此大学逐渐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中心”。教育的价值观以知识本位为主。社会本位倾向日渐明显,高等教育话语日趋丰富与多元化;随着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终身教育的推进以及各国之间全方位地交流,高等教育同社会的关系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以威斯康辛思想为指导、强调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三者均为大学职能的美国大学模式,开始显示出勃勃生机,从此,大学不再是独立于世外的“象牙塔”,而“越来越经常地被喻为‘服务站”。与此同时,大学理念中实用主义与理性主义两大流派形成并存与对峙状态,追求知识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础究竟是认识论的还是政治论的等等争论由此开始。经济的转型对大学的基本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承担的任务呈现多样化;出现回归教育、终身学习、远程教育等新的语汇。这些语言上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全球化中的问题和需求,社会其他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词汇纷纷流人高等教育领域,成为新的教育术语,丰富着高等教育话语系统。
  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来看,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恢复发展的机遇。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大学逐步恢复正常教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高校扩招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人均GDP的关联程度,规模扩张与防止人才培养质量滑坡、院校合并与专业雷同等话语应运而生,引起人们广泛的研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211工程和世纪之交启动985工程以创建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和长远发展,于是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标准、特征,对发达国家顶尖大学的介绍和评价,以及创建一流大学的策略和路径等等也就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议题。另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有关教育经费、办学模式、教育投资、民办教育、教育投入、教育成本分担等方面的研究日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里的热点“,,
  从作为“学者共同体”的大学到今天的“社会的轴心”,从恢复高考到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中国的实现。仔细考察,经过的繁复变化如沧海桑田。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语言也随着时空的变换在流变,或激进或渐进,或张扬或沉寂,无声地诉说着高等教育发展所经历的无数磨难与曲折。同样,高等教育语言同样会对人的心理或思维产生反作用,制约人的高等教育实践的认识与把握,进而制约政策的制定与颁布,进而影响高等教育行为与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一种教育语言的诞生与消长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以及社会中的人对这种需要的把握状态。语言的冲突与融合、交替与反复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实际上,每一种话语的产生都具有合理性,但对一个特定时代而言,只有某个或某些语言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一一对一个特定时代需要的适切性,从高等教育语言与社会共变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所蕴含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一些规律。比如,从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来看,其哲学基础由认识论到政治论再到两者的融合;从高等教育的职能来看,从教学到科研再到大学为社会服务,大学职能在不断拓展;从大学与社会关系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大学内外部系统来看。高等教育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复杂化,但无论如何变化,大学作为“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探索新的学问领域”的一个机构,这作为大学存在的价值基座始终未变。大学是独立的自治机构,但并非与世隔绝的封闭体,大学的存在是要追求高深学问,将真理与看似真理的东西区分开来,是要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发现并理解意义,从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这是大学永恒的使命,是它的生存之本。确实,大学是富国之本、是民主基地,为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做出了贡献,这是对的;提倡大学适应市场的需求,为经济发展再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是对的。但是,大学的存在不仅仅是为经济、政治的发展。大学的这一作用是短期的。体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大学的职能和内涵在不断拓展,大学的结构和功能在不断优化,大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不断裂变,但是,不论大学要成为富国之本,还是充当民主基地都有赖于学术自由这一大学核心理念。由中世纪大学奠定的学术自由传统,意味着学术探讨不受国家、政党、派别和利益集团的限制。所以,学术自由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中立的空间,使他们可以在摆脱外界干扰和压力的条件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无偏见的、开放性的讨论和研究。这种自由探索是个人通往精神上、智力上成熟之路,也是人类发现真理之路。大学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引领价值更新的活力都寄于学术自由的传统之上。
  
  三、高等教育语言流变的规律:永恒性与势利性
  
  从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算起,大学产生至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流动与社会的变迁,大学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和复杂,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人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词汇。捐资办学、基金会、大学拨款委员会、学分制、中国出现的院校合并、收费并轨、毕业生双向选择、独立学院、高校贷款、精品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教育股市、成本分担、银校合作、营利性大学等等,真可谓目不暇接。教育语言纷繁复杂、层次多样,那么某个特定的教育 词汇是如何出现的?为何有的语言在实践的长河中慢慢沉寂,甚或销声匿迹了?具体而言,这种“出现”与“沉寂”的秩序是什么?同一个词汇出现在此处与别处,其意义是一样的吗?又比如,如何将这些词汇连起来并整理成若干具有秩序感的线,其话语组织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如何让这些零散的静止的教育语言仅仅作为局部知识的再现却有着某种了不起的魅力,以至于不同时期的教育事实一旦进入这套话语之后,就突然拥有了某种力量?雷頤说,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拘的,而且十分“势利”。实际上,当我们放眼高等教育语言流变的长河,不难发现高等教育语言同样处于永无休止的流变之中,而且这种流变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势利性。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