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院校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和对策

作者:马银戌 更新时间:2013-04-07 23:34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本科生;导师制;能力培养;全程指导
【职称论文摘要】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相长。要将本科生导师的主要职责确立在对学生的“导”上,重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专业知识能力、科研能力进行指导。导师制不能流于形式,为此,学校、学院等各级管理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给本科生配备导师,并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品质、专业发展、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该制度使牛津大学获得了优异的教研效果,蜚声国际学界,其后本科生导师制在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中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始于1938年的浙江大学,由时任该校校长的竺可桢先生首先倡导并在浙江大学实施,教书育人效果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本科生扩招和大学规模的扩大,为了有效缓解因扩招带来的育人质量下降问题,提高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导师制引入本科教学管理中,2002年,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浙江大学则在本科生中全面实施导师制。此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本科生导师制方案纷纷出台并实施。河北经贸大学2005年出台了《河北经贸大学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议》,提出“自2005级全日制本科生起实行导师制”,并明确指出“导师制以因材施教,调动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教师在育人和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实行导师制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共性教育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对于二类院校而言,多数是本科教育规模较大,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在教研管理中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辅;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因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尤为重要。
  (一)有助于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
  应试教育制度使得我国大部分中学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都是由学校老师安排,为了提高升学率,在学校有老师盯着,回家有家长盯着,学生们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而大学本科阶段是以宽口径、厚基础的素质教育为主,在课程学习上是“教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自主性学习方法,与学生们从小到大一直循规蹈矩的学习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大学的各种组织、各种协会及其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令学生们目不暇接,跃跃欲试,这些课外活动比课程学习更具有吸引力。因而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能较快适应这一变化,觉得自由了但也茫然了,不知道该怎样学,学什么,怎样提高自己。若有本科生导师及时与学生交流,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行正确指导,对学生的心里问题及时疏解,就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有利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尤其是以教学为主的二类高校对本科生的教育采取的多是根据教学大纲和题库考试要求,按部就班、整齐划一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缺少师生交流和互动,忽视了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针对不同个体的兴趣和特长,积极引导其参与各种兴趣小组和专业活动,将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帮助本科生实现个人学习规划和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才愿望。
  (三)有利于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实施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让专业基础深厚、学术造诣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专职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本科生进行选课、实习和课外学习,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提升能力的竞赛,比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建模竞赛等,申报学校或其他组织专门为本科生设置的科研项目,鼓励和指导本科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引导和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尊师重教
  实施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将会对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导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从学术和人格各方面全方位提升导师素质。实行导师制使得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单纯的课堂课程教学,而是集讲课、为学生做专业指导、课外科研活动指导、专业实习指导、考研和就业指导等多种职责于一身,既教书又育人。但真正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则需要导师终身学习,与时俱进,追踪学科前沿,把握时代脉搏。导师的水平提升,有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并能赢得学生的尊重,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通过学生重新赢得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多数高校已实施多年,但由于师资不足、经费匮乏、导师职责不明、激励机制缺失等原因,许多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存在种种问题,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学校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名存实亡。
  (一)高校扩招,导师资源不足
  充足的导师资源是实施导师制的前提条件,只有导师充足,才能使得每个本科生都能有适合的导师,反过来,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在自己学术、身体和时间允许的合理范围内,才能担负起导师的责任。但是,从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许多高校的本科生人数高速增长,而教师队伍的增长缓慢。目前全国高校的专职教师师生比平均将近1∶20,有些热门专业的师生比甚至高达1∶40,对很多导师来说,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已不胜疲惫,再加上大量的学生需要指导,那么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的时间和精力就非常少了,这样就导致导师和学生的见面与交流的机会和时间无法保证,直接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二)经费匮乏,激励机制缺失
  由于二类院校的办学经费有限,因此多数二类院校导师的费用主要用于研究生导师,而对本科生导师只是象征性地支付微薄报酬,与导师们付出的艰辛劳动和对学校做出的贡献极不对称,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本科生导师只安排额外的指导工作而不付报酬,这与“按劳分配”的制度不吻合,客观上也打击了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大多数学校并未将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成效纳入学校正常的考评机制,即导师做得多和做得少一个样,做和不做一个样,如此,没有合理有效的考评机制,就不能正确评价导师在本科生指导工作中做出的成绩以及本科生导师制对提高高等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此外,一个合格的本科生导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但许多学校本科生导师的付出没有得到学校的肯定,在职称评定、评优争先工作中未加考虑,甚至未曾计入教师的工作量中,其结果严重挫伤了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积极性,致使一些导师应付差事,得过且过,指导质量下降,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网)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