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政府的联俄政策及其社会影响

作者:张玉芬 更新时间:2010-10-15 22:4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清政府;联俄政策;三国干涉还辽;《中俄密约》
【职称论文摘要】
午战后,中国国势衰微,国际地位骤降。为延续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把其惯用的“以夷制夷”政策具体化为联俄制日。联俄政策的出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这一政策的实施即《中俄密约》的签订,对中国近代历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致使中国东北沦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引起列强瓜

日本驻英国加藤公使致陆奥外务大臣电称:“英国政府决定对此事件不进行任何干涉。英国给予日本协助,亦不外是一种干涉……英国对日本虽怀有同情之心,但同时与俄、法、德亦有友邦之关系。英国政府往昔既已决定保守局外中立,此次亦欲维持同一意愿。”英国拒绝参加干涉还辽使清政府对其不满加深,由此导致清政府的对外政策由亲英转向疏英。
  再次,清政府对俄国的幻想是其出台联俄政策的重要砝码。《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中国人民陷入悲愤之中,清政府也准备无奈地接受现实。就在条约签订的当天,俄国外交大臣洛巴诺夫正式邀请德、法、英对日本进行联合干涉。德、法作出肯定答复,接受俄国建议。4月18日,在北京的喀希尼受命劝告中国政府推迟批准已于1895年4月17日签字的《马关条约》。4月23日,俄、德、法三国公使联合向日本外交次官林董递交了措辞强硬的政府照会,要求日本政府放弃辽东半岛,声称:“日本对辽东半岛的占领,对中国首都将是一个永久性的威胁,同时将使朝鲜的独立成为虚幻的事,并且以后对于远东和平也将永远是一个障碍。”为了进一步胁迫日本,“俄国用武力支持干涉,几艘俄国军舰开进神户和被指定为和约批准地点的烟台,摆出了如果拒绝干涉就立即诉诸武力的姿态”。由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已精疲力竭,无力和俄、德、法三国的联合军队作战,于是于5月5日向三国声明,同意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有。5月8日,清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和日本的换约代表伊东美文治在烟台举行了换约仪式。三国和日本的谈判于1895年10月19日达成协议,按照这个协议,李鸿章和日使林董于11月8日订立了《辽南条约》。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的巨大代价,赎回了辽东半岛。
  辽东半岛失而复得,这是俄国带头干涉的结果。一时间,清政府对俄国充满感激,俄国顿时成了清政府的“救世主”,疆臣大吏们纷纷提出联俄主张。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俄疆宇已广,且信义素敦,与我修好二百数十年,绝无战事,实为前古所未有,前以伊犁还我,此次与法德争还辽东,其为德于我更大”,今后“凡与俄国交涉之事务,须曲为维持”,以为“中俄邦交永固,则日与各国有所顾忌,不至视我蔑如,狡焉思启矣”。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提出同样的主张,认为俄国“举动阔大磊落,亦非西洋可比”,主张“力加联络,厚其交谊,与之订立密约。凡关于俄国之商务、界务酌与通融”。一向主持对外交涉的李鸿章也“一意联络俄人”。干涉还辽之事使清政府亲俄气氛弥漫一时,以李鸿章为首的疆臣大吏对俄国产生了极大的幻想,从而促成联俄政策的出台。
  最后,联俄政策的出台是清政府“以夷制夷”外交思想的具体实践。中国古代已有“夷”之概念,“夷”是指周边的少数民族。清王朝是满族人建立的封建政权,避讳华夏、夷狄之分,而以各民族共同利益的代表者自居,故清代的“夷”指的是清王朝以外的其他国家和民族。“以夷制夷”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涉中惯用的策略和手段。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在继承古代传统和借鉴近代西方均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其做法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列强互相牵制,以达到争取和局、延续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以夷制夷”作为一种外交思想,在晚清从地方到中央已酝酿多年,作为清政府的官方政策亦在实践中多次运用。三国干涉还辽被清政府认为是“以夷制夷”的一大成功,联俄政策的出台是晚清政府“以夷制夷”政策的延续和具体实践。
  
  二、联俄政策的实施及其后果
  
  甲午战后的所谓联俄,其实质就是在对俄交涉中“曲为维持”、“酌与通融”,以牺牲国家民族利益来换取清王朝的苟延残喘。
  清政府的联俄政策正是俄国求之不得的。19世纪90年代以后,俄国外交政策的重心从巴尔干和中亚转到远东,其目标是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俄国侵略扩张目标东移的重要标志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1886年,亚历山大三世发布了要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敕令;1891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动工修建;甲午战后,西伯利亚大铁路已经修筑到外贝加尔地区,前进之路线发生了问题。俄国政府“当时远东政策的指导者”、财政大臣维特认为:“我的想法是使铁路径直穿过中国领土,主要是穿过蒙古和满洲北部而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据我计算,这条线路可以缩短全程的长度而且便于修筑。……经过满洲的路线可以节省五百一十四俄里。”当时受俄皇宠信的御医巴德马耶夫却提出相反的意见,他主张恰克图至北京这一条路线。维特反对此主张,理由是:“第一,因为我认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是这条西伯利亚大铁路最理想的终点;第二,因为我相信若把铁路一直修筑到北京,会惹起全欧洲反对我们。”更重要的理由见于维特的“节略”:“所拟联结外贝加尔省与海参崴的铁路不仅有经济的意义,还有政治的及战略的意义”,“从政治及战略方面来看,这条铁路将有这种意义,它使俄国能在任何时间内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到海参崴及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由经济方面来说,通过满洲到海参崴的方向有下列的意义:依此一方向建筑铁路,则海参崴会成为满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港口,直接毗连黄海的最南部分除外,由上述满洲线一方面对俄国港口的联结,另一方面对西伯利亚和欧俄的联结,会提供非常有利于俄国商业的条件,以后在乌苏里边区接合自由港,就能在满洲及毗连满洲的中国省份坚固的站稳。在建筑上述干线以后,短期间自然会由该线建筑支线到中国内地,并将促进后者与俄国间经济的密切接近。”维特的主张为沙皇尼古拉二世所采纳。适逢甲午战后俄国代中国索还辽东、挟德索报,于是“借地修路”之议起。而此时清政府的联俄政策正中了俄国的圈套。俄国干涉还辽并非为中国讨公道。俄国外交大臣洛巴诺夫认为:“在我们为中国效劳之后……对于我们未来的计划说,使中国处于依赖我们的状态,而不让英国扩大它在中国的影响。”俄国外交在中国取得的成功“是它对中国展开帝国主义扩张的一个步骤”。为了实现“借地修路”的野心,俄国利用清政府遣使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的机会,施展阴谋。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