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政府的联俄政策及其社会影响(2)

作者:张玉芬 更新时间:2010-10-15 22:42 点击:
【论文发表关健词】清政府;联俄政策;三国干涉还辽;《中俄密约》
【职称论文摘要】
清政府迫于俄国之请,也基于联俄制日的战略考虑,派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赴俄致贺加冕,并前往英、德、法等国联络邦交。行前,慈禧召见李鸿章,翁同觫也走访李鸿章商谈密结外援问题,与俄国结盟的方针因以大定


  清政府迫于俄国之请,也基于联俄制日的战略考虑,派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赴俄致贺加冕,并前往英、德、法等国联络邦交。行前,慈禧召见李鸿章,翁同觫也走访李鸿章商谈“密结外援”问题,与俄国结盟的方针因以大定。李鸿章行前对来访的黄遵宪说:“联络西洋,牵制东洋,是此行要策。”清政府欲“以夷制夷”,结果却为“夷”所制,误人“中俄密约”之预设陷阱。
  1896年3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赴俄参加沙皇的加冕典礼,他受到俄国热情隆重的接待,“俄水陆提督暨地方文武接待甚恭”。这更坚定了李鸿章的联俄之志。李鸿章到达圣彼得堡后,5月3日谈判正式开始。维特向李鸿章提出了“借地修路”问题,并把“借地修路”同俄国“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联系起来。 中日甲午战争中,腐朽衰落的清政府被日本打败,致使中国国际地位骤降并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日本遂成为中国的主要威胁和最危险的敌人,由此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不得不发生重要变化,由原来的亲英转变为亲俄。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一段时期内,清政府把“联俄制日”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本文拟探讨清政府联俄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联俄政策的实施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清政府联俄政策出台的诸因素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由原来的亲英转变为亲俄,从而形成“联俄制日”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当时中国国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其直接后果是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进一步加深,突出的表现为中国国际地位骤降,并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1)“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2)“中国将管理下列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所谓的“下列地方”即“辽东半岛、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诸岛屿、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3)“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为赔偿军费,该款分八次交完。”(4)“中国开放港口,包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5)“日本占领威海卫,中方每年支付日本驻军费50万两库平银。”
  据此可以看出,甲午战败后,清政府面临的困局是:(1)《马关条约》颠覆了清政府对朝鲜的宗主权,日本在朝鲜“独立”的名义下,把中国的势力从朝鲜完全驱逐出去,粉碎了华夷秩序,中国已不是战前在远东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国际地位沦落。(2)根据《马关条约》,日本可以在中国开放商埠建设工厂,由此获得资本输出的权利。根据最惠国条款,日本享有的这一特权立即为欧美列强所均沾。从此,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化为资本输出,争相在中国开矿山、修铁路,造成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一步加深。(3)清政府面临着巨额的对日战争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强借巨款,结果造成了清政府对西方列强从属性的加强。(4)日本割占中国台湾,虽然辽东半岛由于俄、德、法三国干涉而归还中国,但三国都想居“功”索“偿”,中国面临着被瓜分之祸,况且日本侵华欲望的得逞也极大地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衰弱被日本揭露了出来,这就招致了殖民国家向中国提出它们的权力和要求。它们的对华关系,在1894年前基本上是商业的关系,此时变为以政治为主了。”
  而另一方面,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使它迅速崛起并成为远东强国。甲午战前,日本“基本上仍然是一个遭受西方压迫的亚洲小国”。战后,根据《马关条约》和1896年7月和10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通商行船条约》和《公立文凭》,日本不仅割占中国台湾,而且还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及设立租界等特权,从此,日本在中国便享有和西方列强同等的特权地位。日本的崛起及其成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使中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仇日情绪。而中国作为战败国和国际地位的下降,使其无力单独抵抗日本,对清政府而言,结强援以制日是当时的无奈选择。
  其次,英国的袒日政策也引起了清政府的不满。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以亲英为主。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90年代初,英国在中国的势力居列强之首,攫取的侵略权益最多,比如英国控制了中国70%以上的对外贸易,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一职长期由英国人担任,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所借外债大多数出自英国银行;在政治上,英国对清政府的影响也胜过其他西方列强,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上是以亲英为主。但甲午战争前后,英国为了维护其远东利益和出于抗俄的考虑,袒日态度日益明显,这引起了清政府的不满。英国的袒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件事情上。
  (1)纵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前夕,英国为了维护在远东地区的优势地位,主张保持现状,并对中日纠纷进行调停。调停失败后,英国为了把日本作为阻止俄国南下的防波堤,态度有所转变,对日本有所支持。1894年7月16日,英国与日本签订了《英日通商航海条约》,规定英国取消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提高英货进口的关税率。条约签订后,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立即斋戒沐浴进宫觐见皇上,奏上日英条约签订完毕”。随后他向日本驻英公使青木周藏发出电报:“天皇陛下嘉许贵公使获得成功。余代表内阁同仁向贵公使致贺。贵公使可向英国外交大臣就缔结新条约事对英国政府之好意表示感谢。”日本各界对日英新约签订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虽然这一条约的签订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修约交涉的结果,但是在甲午战争前夕英日新约的签订,客观上有利于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天,日本大本营就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对中国开战。由于战争在即,1894年7月23日,上海道通知各国驻沪领事,拟在必要时封锁吴淞口。英政府为维护其长江流域的殖民利益,训令其驻日代理公使巴柴特向日本政府取得一项保证:“英国希望日本政府作出保证,与中国开战时不对上海及其通道采取军事行动,因为通讯中断会大大影响英国的经济利益。”实际上,这是默许日本发动侵华战争。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中国运兵船,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八度论文发表网: http://www.8dulw.com(论文网__代写代发论文_论文发表_毕业论文_免费论文范文网_论文格式_广东论文网_广州论文网)
发表评论
本站模板均经测试成功,请放心下载,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付费论文请联系本站。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